[其他]一种多功能民用水暖节煤炉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7209370 申请日: 1987-06-23
公开(公告)号: CN87209370U 公开(公告)日: 1988-04-20
发明(设计)人: 张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 张德祥
主分类号: F24B1/18 分类号: F24B1/1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北京市延庆***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多功能 民用 水暖 节煤
【说明书】:

实用新型是适合一般家庭厨房烹饪和配上热水自然循环管道供居室采暖的多用途煤炉。

现有同类技术厂家,北京市房山民用采暖设备实业开发公司的产品,已于86年通过市级鉴定。资料介绍其性能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拍摄了《86年科简10号》做了介绍。

对照该厂公开发表的资料介绍和对其市场实物进行的综合考察表明:群众对该产品的多用性是欢迎的,但存在的不足尚待克服。

(一)由于采用整体焊接结构,工艺比较复杂,用料较多,成本偏高。设计为50平方米采暖面积的煤炉售价为213元/台,一般用户难以接受,采暖期过后还是个闲置物品。

(二)资料介绍测试用煤低位发热量为6955大卡/公斤时,热效率为61%,实际供应的生活用煤低位发热量只有5500大卡/公斤左右,因此,炉子的出力,热效率难以达到资料介绍的标准。

(三)炉子的燃烧室被环形水套环抱,加之供应的生活煤发热量偏低,导致炉温进一步降低,最后在烹饪用火时又因上部受热系统与其“争”热而难达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上述不足最大可能的得到克服,尤其解决烹饪时因受采暖系统“争”热而难达目的之苦恼。

本实用新型是由独立的节煤炉和置于其正上方的受热系统,采用无机械联接点自重楔口组合而成。

如附图所示:图1是水暖节煤炉的剖视图;图2是俯视图,箭头表示图1的剖视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节煤炉由炉盘(1)、炉壳(2)、珍珠岩保温层(3)、环形空腔空气保温层兼二次热风通道(4)、炉胆(5)、一次风门;二次风门;出灰口(6)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受热系统由外壳(7)、大炉圈(8)、小炉圈(9)、炉盖(10)、烟道下壳(11)、受热器(12)、以及为达不同目的的由人工调节与受热器(12)互换配合的火力变向器(13)、火力提升圈(14)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受热器(12)是由两个主体外型为扁方的空心炉口,经联通管串联而成。炉口的外型尺寸比例长:宽:高为1:1:0.04至1:1:0.06,下层炉口长和宽均小于上层,最好是小于20mm,层间距离为上层炉口长或宽的3~5%,两炉口加煤孔平面半径上层大于下层,最好是大于10mm,孔型为任意的。

本实用新型在完全采暖任务时,将火力变向器(13)置于受热器(12)下层炉口加煤孔上方。火力变向器(18)的平面半径大于下层炉口加煤孔平面半径5mm,其外壁制有与上层炉口加煤孔配合的凸型定位点。这样的配合使得火力被迫沿受热器(12)下层炉口底平面与节煤炉炉盘(1)之间构成的水平通道扩散,沿下层炉口四周向上流动,通过两炉口的层间通道折返,向上层炉口加煤孔集中,火力被充分吸收后经烟囱排出。在此过程中,受热器受到了火力逐层迁迥加热,受热面中与火力上升方向呈90°夹角的比例大,单位受热面的热交换率高,材料消耗少。

本实用新型在完成烹饪任务时,将大炉圈(8)、小炉圈(9)、炉盖(10)火力变向器(13)取下,将外型为丁字状,上部带有三个支撑爪的火力提升圈(14)贯穿受热器(12)两个加煤孔,直接放置在节煤炉炉盘(1)上。此时的火力通道是沿火力提升圈(14)的中心孔垂直向上的。这样的配合,即对火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又使受热器(12)处在与热沅几乎完全隔离的状态,保证了烹饪的正带用火。火力提升圈(14)的下部平面外半径小于下层炉口加煤孔平面半径0.5~1mm,在不计上部平盘厚度时,它的平面高度与上层炉口上平面持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点还在于受热器(12)引出的两个对流管出口部位设计为切断料导角。与采暖管道对接为非金属件软联接,目的在于采暖期过后在不泄掉循环水的情况下,将节煤炉撤出继续使用,提高利用率,保护采暖系统免遭    氧化腐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外型主要尺寸:外壳(7)360×360×100(mm)、炉壳(2)φ314×400(mm)全高535(mm)。

2.受热器(12)主要尺寸:上层炉口323×323×15(mm),加煤孔φ155(mm),下层炉口303×303×15(mm)加煤孔φ135(mm),层间距离10(mm)。

3.炉胆(5):配燃用φ125(mm)标准蜂窝煤炉胆。

4.采暖出力:4小时加煤一次,一次加2.5kg,45平方米单元家属楼平均室温16℃。

5.最长封火时间:48小时。

6.全炉净重:26公斤,其中钢材12公斤,铸铁件10公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德祥,未经张德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