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便携式激光穴位照射仪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7210364 申请日: 1987-07-25
公开(公告)号: CN87210364U 公开(公告)日: 1988-08-03
发明(设计)人: 董振基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主分类号: A61H39/00 分类号: A61H39/00
代理公司: 北京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陈美章
地址: 北京市海***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便携式 激光 穴位 照射
【说明书】:

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光学领域中的一种医疗器械。

依据中国传统的针灸医术,七十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其后在世界范围开展起来的用He-Ne激光束照射人体有关穴位的医疗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国医用光学领域中开展得最普及,临床经验最丰富的项目。十多年来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第一届全国医用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85年无锡)充分肯定了它的相当广谱的疗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不仅对许多常见病有效,而且对某些药疗或其它疗法无效的难病、顽症有显效。由于它不象金属针那样机械地刺入体肤,而仅仅是用毫瓦级的激光束对准穴位照射,一般无甚感觉。所以易于对不适应金属针灸的病人施治。最明显的优点是彻底避免了金属针刺入导致各种感染的可能性。这对于惧怕中国传统针灸的外国人无疑是一种更乐意接受的治疗手段。

目前市售的“便携式激光针灸仪”是用光纤作导光介质的装置。但它们都是只有单一照射头(单一光针)。无法仿依祖国传统针灸医术取穴理论。柔性光纤虽然比老式用激光束直接照射有很大的灵便,但因光针不能固定于体肤,仍须由人扶持,造成疲劳和不方便。所以病人较多的大医疗单位宁愿沿用激光束直接照射而由病人自我固定体位的老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本质上改进的便携式激光穴位照射仪。它不仅克服了上述提到的阻碍便携机走向实用的本质缺点-单一光针和不能固定,而且给出一种新方案解决光纤耦合和传输效率低的困难。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新的扩展功能,即在激光束照射相关穴位作用于经络系统的同时,以适当的乐音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互补综合调治的作用。为研究和探索声-光疗法提供一种仪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设计方案如下:

依据中医学把人体作为有机整体辩证施治统一调理的基本原理,单一光针相继照射不能满足传统针灸医术取穴配伍的基本要求。本实用新型将光针数扩增为四支,满足了一般取穴要求。

用一套专门设计的针夹(图1)中的(1-2)和双面压敏胶带纸(1-4)将光针固定于穴位。轻质塑料的弹性夹上下板各有一稍大于光针笔(1-1)直径的圆孔,借助于回弹力将光针笔卡紧。弹性夹的底面有几种不同形状,以适合不同体位的固定需要。双头针夹(1-3)可将两支光针集中照射同一穴位。将光针固定于穴位不仅免除了扶握光针或病体持续固定的劳苦。更重要的是临床已证明疗效与穴位区有效照射阈值以上的累积剂量有关。先前的照射方式中,由于生理规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光斑在穴位附近抖动或漂移现象,其效果是弥散了激光能量,降低了在穴位点的实际照射能量。光针固定于穴位可以避免上述缺点,而且可以指望以较小的光功率达到以往方式中较大光功率才能达到的疗效。

为实施四针方案,又不使便携机过于庞大,采用一种专门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双端等强输出内腔式He-Ne激光管。其技术参数如下:

输出功率:        Pa≈Pb≥3.5毫瓦,双端等强输出

功率漂移:        ≤5%,半小时以上

结构和尺寸:同轴内腔式,φ≤35×L≤380毫米

模式和发散角:在保证光功率前提下,此二项无要求

寿                命:        大于一万小时(光功率降至70%初始值的累计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点是针对便携机的特点,提出一种有互换性的紧凑的光纤耦合方案。给出具体的装置和装校法(图2)。两端输出的同轴内腔式He-Ne激光管(2-1),其输出反射镜的外表面用可折型光学胶各胶合一块45°全反射直角棱镜(2-2),使激光束自激光管射出后立即向上折转90°角。(2-2)的另一个面朝仪器顶板的直角面镀有消反射膜。与它耦合的光纤(2-3)不经弯折,以最简捷径穿过顶板引出。这一方案可以在被机壳限定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加长激光管尺寸,从而增大输出光功率。同时可以避免因小半径弯折光纤导致的光损耗和折断的危险。

光纤(2-3)与45°全反射直角棱镜(2-2)的耦合装置主要由四部份组成:黄铜套管(2-4)的内孔与光纤(2-3)端部的外皮事先用202胶粘牢,(2-4)能在带有侧孔的外套(2-5)中沿轴向滑动。镜框(2-7)中部镶装双面镀消反射膜的会聚透镜(2-6)。(2-5)与(2-7)的接触面在调焦时可轻微滑动,并可由两个M2螺钉固定。装校时,利用He-Ne激光束和功率计监测,分别调节上述诸元件的相对位置,使处理成半球形的光纤的球端头精确地位于(2-6)的焦点上。此时光纤远端的光输出最大。分别固定诸元件的相对位置。另外加装的光纤保护套(2-8)是内部衬有细钢丝螺旋的聚氯乙烯软管,通过锁紧接口(2-9)被紧固在仪器面板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0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