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偏转目镜式观赏器系列无效
申请号: | 87211116 | 申请日: | 198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1116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森 |
主分类号: | G02B23/00 | 分类号: | G02B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转 目镜 观赏 系列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双目观赏镜,特别是双目偏转观赏镜的发明。
双目观赏镜的典型系统如双目望远镜、双目观剧镜、低倍体视显微镜、立体照片观赏镜等等,他们都有使双目镜视场轮廓重合的机械调节结构,也即复杂的双目镜光轴垂距的调节结构。这种结构一直被沿用到今日,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是为了适应人们瞳距之间的差别而设置的,从而限制了双目观赏镜向中、低档产品发展,造成高档与玩具之间没有中、低档产品供应,不能适应广大科技爱好者以及旅游和文化娱乐推广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双目镜视场轮廓主观自重合功能的双目偏转观赏镜,这种结构可以使双目望远镜、双目观剧镜、低倍体视显微镜、立体照片观赏镜等双目观赏镜的机械结构简化、压缩外型体积、降低造价、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1即双目偏转镜的原始结构原理示意图,是借用单机立体电影偏转棱镜原理创造性的设计结果。从左眼画幅中心〔OL〕到右眼画幅中心〔OR〕的距离(以下称画幅中心距)〔dp〕与目镜光轴距〔do〕相等,若把画幅看作是其左边未绘出的物镜成出的象,则画幅中心必然落在同轴光学系统的物镜光轴上,所以附图1还保留着同轴光学系统的特征;其出射光束偏转的功能是由目镜右边的折射棱镜实现的,从左眼瞳孔〔EL〕到右眼瞳孔〔ER〕的垂轴距离(以下称垂轴瞳距)〔dE〕大于目镜光轴距〔dO〕,而且通过棱镜的出射光束之虚象也重合在明视距离上,也即〔b〕=-250毫米。在一倍焦距以内的物距〔a〕是共知的焦距〔f〕与明视距离〔b〕的函数,即
a=f×b/(f+b);………………………………(1)
两个虚象中心在明视距离的光轴上重合的偏转角〔W〕的正切值显然是:
tgW=dO/2〔b〕。………………………………(2)
附图2是附图1的改进结果。在物镜与目镜这两个同轴球面光组之间,取一水平垂轴方向的偏轴量〔Δ〕的结构,从而实现在一倍焦距以内的两个物点〔OR〕和〔OL〕的放大虚象在明视距上的〔O〕点重合。从图2可知:
tgW=Δ/a,…………………………………………(3)
把上式与式(2)对照就得出物点在一倍焦距以内且满足明视距条件〔b〕=-250毫米的偏轴量〔Δ〕如下式:
Δ=a×tgW=a×dO/2b…………………………(4)这一改进结构既满足了图1所示的偏转角〔W〕,又节省了偏转棱镜组件,使结构进一步简化了,其特征是目镜筒为偏心结构。
从附图1和附图2还可以看到:由于目镜的通光孔径φ大于眼瞳直径dφ,所以人们眼睛之间的瞳孔距之差异也就由偏转目镜自动补偿了。
附图3是一张立体照片示意图,从左眼画幅〔PL〕到右眼画幅〔PR〕的画幅中心距与上文的定义相同;如果是望远镜或体视显微镜,附图3也可以被看成是左眼物镜与右眼物镜的象。
附图4是一具立体照片观赏镜实施例的示意图,立体照片插座〔1〕在镜盒体〔2〕的前边,目镜座〔3〕在镜盒体〔2〕的后端,且由调焦手轮〔4〕调节目镜从近视到远视的屈光度。由单机同位同向立体摄影套镜(专利申请号87209934)与普通照相机组合拍摄的立体彩色扩印照片,用本实用新型附图4的观赏盒可观赏到原景物再现、非常逼真的彩色立体图象。其特点是制做简单,成本低廉,适合于低档玩具产品。
附图5是双目偏转镜在低倍体视显微镜方面的应用,由于负透镜的第一焦距位于其右方取正值,故偏轴量〔Δ〕的符号与图2相反,公式(1)至(4)也同样能描述图5的负透镜双目偏转镜的结构参数〔Δ〕。图5中的〔O〕是物体的中心点,由〔O〕点发出的光束通过物镜〔5〕、分光物镜(6R)和〔6L〕之后,成出左、右眼两个象〔OL〕和〔OR〕,但目镜位于〔OR〕和〔OL〕左方的〔AR〕或〔AL〕上,而且〔a〕值满足式(1)的关系,由于〔a〕与〔b〕异号,故负透镜目镜的〔a〕值是在一倍焦距以外;光束通过双目镜之后的放大虚象在明距离的〔O′〕点重合的结构参量〔Δ〕仍然是公式(4)的关系。从图6可以明显看出,与现有的体视显微镜相比是大为简化了。这种低倍体视显微镜的支承装置可以是帽圈式的,也可以是台式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森,未经王树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1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