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静负荷作用于地面的履带行走机构无效
申请号: | 87211179 | 申请日: | 198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1179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3-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义 |
主分类号: | B62D55/08 | 分类号: | B62D55/08;B62D55/12;B62D55/14 |
代理公司: | 首都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思东 |
地址: | 河南省洛阳市涧***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荷 用于 地面 履带 行走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车辆(坦克、拖拉机和其它履带工程车辆)的行走系统,是履带车辆行走机构的改革。
现用履带车辆在行驶时履带对土壤与路面的作用力不均匀稳定,而是动负荷,极其严重地破坏着土壤和路面的抗压、抗剪等机械性能,极大地障碍着车辆通行能力和牵引力的提高。若想大幅度地提高履带车辆的越野性能和牵引力,就必须使履带对土壤与路面的作用力由动负荷变为静负荷。日本小松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见1986年第二期《国外工程机械》《现代化的履带行走机构》一文的介绍。小松公司将原来的滚轮用导轨代替。连接链轨节的履带销形成许多小辊子,它们紧紧地压在导轨上,并且沿导轨向前滚动。这样就能避免链节受到冲击。在平地行走时其牵引力可提高30%,但是这种改革的行走机构不能适应高低不平的路面工作,因为着地段履带板上的重力负荷只是连续的,而不是平均稳定的,所以牵引力提高是有限的。并且滚轮消耗能量,履带结构复杂尺寸大强度不易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履带行走机构,它使履带作用在土壤或路面上的力由动负荷变为静负荷,实现平均单位静压力和静剪切力,大幅度的提高履带车辆的越野性能和牵引力。
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在于负重轮的轮距等于履带板的节距,并使每个负重轮上分配的负荷相等,这样车辆在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行驰时,除去驱动轮作用产生的不平衡因素外,负重轮通过每块履带板(着地段两端的履带板除外)时,都得到一个静剪切力,在土壤和路面内形成的是一个静力场。
下面分析一下负重轮距L等于履带板节距1行走系统的受力情况。假设履带车辆在均质水平土壤的地面上匀速运动着,每块着地履带板上土壤的反作用力g′简化在履带板中心点“O”上,如图1,当负重轮的着力点在履带板节距 1/2 上或在履带销中心线上的瞬时,如图1-a,履带板对土壤或路面的翻转力距等于零。履带板(除着地段两端各一块履带板外)下的土壤或路面受力是一来自车重的静压力g和一来自履带板牵引力的静剪切力τ。当某负重轮任一移动量△1,如图1-b所示,则其它负重轮都同时有相同的移动量△1,每块履带板上则同时产生一个相等的翻转力距M=g×( 1/2 -△1)绕“O”点转动,造成每块履带板的前部上翘后部下降的趋势,此时连接前后两块履带板的履带销上作用着这两个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翻转力矩,其和等于M=g×( 1/2 -△1)+〔-g×( 1/2 -△1)〕=0,保持了履带板上的受力平衡。因为在运动中每块履带板上负重轮对其中心“O”的变量△1保持着相等的关系,所以在每块履带板上的翻转力矩保持为零,仅存在着一个静压力g和静剪切力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结构对地面的作用力是稳定的静力,所以消除了振动和瞬时峰值,在松软土壤上减少下陷量几倍至十多倍,减少了行驶阻力,并克服了着地段土壤的分段剪切,提高了附着力,提高了土壤、路面、桥梁的承载能力和通过性,大大提高了车辆的牵引力和行驶能力。
下面举一个简便实施例加以说明。
图2是对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的改装总图,图中点划线部分表示原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结构位置。
图3是图2的侧视放大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2的横向截面图,图中点划线部分表示原东方红拖拉机机结构位置。
原车的驱动轮(1),导向轮(3),托带轮(12),车架、发动机、变速箱等都不变,履带板(2)也不变。改变部分只是原四组负重轮台车取下来,换上图纸上的结构,左右各一组,其轮距等于170mm,有11个内外排列的负重轮组成的台车,其台车结构如图3和图4。为了使负重轮(4)不致于过小,采用内排负重轮与外排负重轮交叉分布,通过弹簧(8),把车重分配到每个负重轮(4)上,为了消除因刚性系数之偏差,造成负重轮(4)上负荷的不等,用调荷导向螺母(9)进行调整,调整均匀后用钢丝互相拧紧。为了消除履带(2)对负重轮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力,把导向轮(3)限制在支架体(7)的导槽里,只留有在上下弹性行程范围内活动。轴承(6)与导向管(11)上弹簧座之间铰链轴用来适应履带板(2)的局部内外倾斜运动。驱动轮齿啮合圆下降到履带销中心线的高度上,消除由履带牵引造成的重心移动,保证履带上的重心稳定。整车距地高度下降,使履带牵引角减小,以减小牵引产生的垂直分力,减小重心移动,保证履带上压力相对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整车高下降75mm,使履带牵引角减小到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义,未经王志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1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