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古建筑用屋面瓦无效
申请号: | 87211497 | 申请日: | 1987-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1497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郭祥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祥金 |
主分类号: | E04D1/30 | 分类号: | E04D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山东省曲阜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古建筑 屋面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搞古式建筑用的屋面瓦。
历来古式建筑的屋面,除著名的大型的庙宇、宫殿用的是硫璃瓦以外,其余的几乎都是用烧制而成的土质瓦。用土质瓦可建成多种多样的古朴雅致的屋面。但土质瓦也存有明显的缺陷,主要缺陷是片小块散。由于片小块散,因此就造成了:1.施工时必须占用大量的人工和使用大量的灰、泥浆。2.建筑完毕的屋面上留有众多的接茬缝,时间一长,这些接茬缝便容易透风漏雨。3.制品的利用率低。施工中,差不多总制品面积的五分之一都要因接茬、压茬而被各制品相互覆盖着,这是很大的浪费。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历来的土质瓦所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的研究,多年的试验,终于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联片整块,能克服土质瓦缺陷的屋面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屋面瓦含垄瓦、屋檐瓦两种瓦型。所谓垄瓦,即形如以往土质的数片板瓦、筒瓦相组合而形成板瓦垄、筒瓦垄,本实用新型则将板瓦垄、筒瓦垄联结成一体,并增加了接茬墙、接茬座、接茬头、压茬头。关于垄瓦,换句话解释就是,假设一片垄瓦的面积为一平方米,那么,其表面形状就和古建筑上用板瓦、筒瓦组合而成的一平方米的屋面所呈现的形状一样。所谓屋檐瓦,即与垄瓦配合使用的形如以往土质的数片板瓦、筒瓦、猫头、滴水相组合。本实用新型则将其联结成一体,并增加了接茬墙、接茬座、接茬头。关于屋檐瓦,换句话解释就是,假设一片屋檐瓦的面积为半平方米的话,那么其表面形状就和古建筑上用板瓦、筒瓦、猫头、滴水相组合而成的半平方米的屋檐部位所呈现的形状一样。
屋面瓦的质地以高标号水泥为主,配以增加牢固系数的部分筋材和着色用的色素,其配方是:水泥80~85%,石棉纤维10%,碳黑1~3%,玻璃丝1%,牛皮纸浆(湿料)1%,为经济和增加牢固性起见,还可掺入直径不大于一毫米的细河沙5%。以上配料的比例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变更,有的配料甚至可不用,但水泥和碳黑只可在数量上有所增减。
屋面瓦的主要制造方法:以简单而容易工业化的通常方法,将配料加水搅拌成浓度适中的料子,然后,根据制品的形状,或采用模内填料加压成型法,或采用合成法进行生产。所谓模内填料加压成型法,主要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屋檐瓦而言的一种生产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根据屋檐瓦的型状和尺寸,制造出上下两合模具,尔后,对模腔实施一定的便于屋檐瓦成品脱模的措施,如往模腔面上涂些油类液体等。其次,便将搅拌好的浓度适中的制造一片屋檐瓦所需的足够量的料子填入下层模具的模腔内。再次,即可合上上层模具,并对上层模具施加压力。由于上层模具的大小、形状与下层模具的模腔相补偿,所以,上层模具受压后便又压迫下层模腔中的填料,使其充溢到模腔内的每一处腔面上,并变成结实的一体。最后,等到填料基本定型,就可依次去掉上下层模具,得到联片整块的屋檐瓦制品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用模内填料加压成型法生产屋檐瓦时,除注意制造好模具外,还应制造一片与底层模腔所呈现的形状相同的金属质的硬薄板,填料前,将硬薄板覆在下层模具的模腔面上。覆硬薄板的目的是为了去掉上层模具后,便于将屋檐瓦从底层模腔中取出来,便于保护屋檐瓦往养护场地转移过程中不受损伤。
用模内填料加压成型法,可生产任何形状的屋面瓦和与屋面瓦配套使用的制品。如需异型制品,还可在配料中或往模腔内填料时,掺入或加入所需的不致影响配料粘合力和凝固的特种材料。
所谓合成法,主要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垄瓦而言的一种生产方法。具体说,合成法就是:
1、用可将配料压成片材的机器,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拌好的配料压成形如木质“三合板”状的片材。
2、根据所设计的一片垄瓦的宽度和长度,将片材裁制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在裁制过程中,要将半数片材的顶端裁制成“女儿墙”状,“女儿墙”中的凸出部分在准备作板瓦垄的片材正中,“女儿墙”中的凸出部分是用来折弯作“防动爪”的。
3、将片材在只显示了垄瓦的一凸一凹的瓦垄和瓦体左边的接茬墙接茬座的模具上,压成与模具面相同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祥金,未经郭祥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1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