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热层一体化全封闭式电热炊具无效
申请号: | 87211850 | 申请日: | 1987-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1850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黄世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世伟 |
主分类号: | H05B3/68 | 分类号: | H05B3/68;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宜昌地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杜伟 |
地址: | 湖北省当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一体化 封闭式 炊具 | ||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热炊具。
现有的电热炊具,如电饭煲,是由加热元件控温装置,底座外壳、内层组成。由于电热元件是埋有电热管的铝盘,与被加热内层之间存在空隙,使导热性能大大下降,因而,电热元件与被加热内层温差大,电热元件温度高,在加热时,电热元件向各方的热幅射、热传导剧烈,为了阻碍向炊具外部的热传导,现有电热炊具在电热元件与外壳底部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来隔热,并在该空间里设置控温装置,这样炊具的电热部分结构松散,体积大耐冲击性能差。同时由于加热元件与被加热内层是可以分离的,使加热部分容易受到水的浸蚀,降低了电热炊具的耐水性。由于这些原因给使用带来了不便。
为了解决现有电热炊具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层一体化全封闭式电热炊具。
本实用新型是由炊具内层、炊具外壳,薄形电热层、控温器组成。薄形电热层是通过将电热丝按一定的几何形状排布,然后埋在导热介质中形成的。薄形电热层通过压接或粘接的方式紧贴固定在炊具内层底部,使薄形电热层与炊具内层之间空气间隙完全消除,形成永久性的结合。即使二者一体化,同时,由于薄形电热元件被炊具外壳紧托着,进一步被固定在炊具内层与外壳之间的夹层中,夹层是全封闭的,薄形电热层与夹层外部的空气隔绝、唯有薄形电热层中的电热丝引出夹层,通过控温器与电源插座相接。于是整个电热炊具成为供热、受热永久性一体化系统。当通电时,电热丝产生的热量迅速通过导热介质和内层被盛物吸收,而在其它方向上的热传导,最终会受空气与介质的阻碍,传递的热量相对很小,因而形成定向加热的效果,同时具有薄形电热层与炊具内层温差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薄形电热层与被加热内层一体化的结构,产生了定向加热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了热效率。且由于加热部分的结构紧凑,不仅使加热部分重量减轻,体积减小,且大大提高了耐冲击性能,又由于薄形电热层处于完全封闭的夹层中使整个炊具可以浸没在水中冲洗。而丝毫不影响绝缘等性能。
电热层一体化全封闭式电热炊具可以做成电热压力锅、电饭煲、汤锅、火锅、炒锅。
下面结合附图就电热压力锅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电力压力锅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盖,(2)是密封圈,(3)是压力锅壳,(4)、(5)是柄,(6)是胶木,(7)是电源插头,(8)是指示灯,(9)是控温器,(10)是薄形电热层,(11)是隔热层,(12)是底托,(13)是熔塞,(14)是泄气阀。图2是电热丝在环氧树脂中排布的几何图形。
电热压力锅是由盖(1)、密封圈(2)、压力锅壳(3)柄(4)、(5)、胶木(6)、电源插头(7)、指示灯(8)控温器(9)、薄形电热层(10)、隔热层(11)、底托(12)、熔塞(13)、泄气阀(14)组成。
电热压力锅的盖(1)、密封圈(2)、压力锅壳(3)、柄(4)、(5)所用的材料及加工工艺均与现有压力锅相同,与压力锅壳(3)底部紧贴的电热层(10)是埋有电热丝的环氧树脂层,电热丝按S形往返铺设在环氧树脂层中,被环氧树脂密封起来,环氧树脂层与压力锅壳底部永久性粘接,构成加热、受热一体化结构,薄形电热层(10)的厚度为2-10mm薄形电热层(10)的下部为隔热层,其材料为岩棉毡或玻璃纤维制品或硅酸铝。该层由于受到外壳,即底托向上的支撑作用,与电热层紧贴,底托采取插接方式结合,使整个电热层与隔热层完全被密封在底托与锅壳底部形成的夹层中,只有电热层中的电热丝引出夹层,经过控温器、指示灯,与电源插头相连。底托也可以粘接在锅壳底部。当加热时,电热层通电发热,热量迅速通过环氧树脂传入锅壳内,使电热层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00℃以下,处于无明火状态,电热层与锅壳内盛物的温差一般在30-60℃之间。控温器所控制的温度是压力锅壳内物质的温度。一般在100℃-200℃之间选择一个温度,使锅壳内物质不得超过该温度,以防止锅壳内物质被烧干后温度上升,而烧坏电热层层。
外壳可以是底托型,也可以是整个外套塑,其材料可为不锈钢、铁、铝合金,塑料、搪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世伟,未经黄世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1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涡壳节能自吸泵
- 下一篇:分仓式充气内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