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同轴运动液动双作用冲击器的活阀机构无效
申请号: | 87212143 | 申请日: | 198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2143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大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大根 |
主分类号: | E21C3/20 | 分类号: | E21C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运动 液动双 作用 冲击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运动液动双作用冲击器的活阀机构,用于提高这种(液动双作用冲击器)属于钻探工程技术中加速钻进的工具的性能。它的结构特征是:活阀〔7〕的上活塞〔26〕、下活塞〔27〕同方向及同轴置于阀壳〔2〕的同方向及同轴的孔内,保证了活阀〔7〕的同轴运动;活阀〔7〕的上活塞〔26〕、下活塞〔27〕及冲锤〔13〕的下活塞〔30〕处的密封结构,分别采用两个O形橡胶密封圈〔3〕、〔5〕、〔18〕与三个尼龙密封圈〔4〕、〔6〕、〔19〕相间排列组成,则构成了不同材质的组合密封;活阀〔7〕下面安置一个调节垫圈〔8〕,其作用是用以调节活阀〔7〕的行程。
在目前已有的技术中,如国内的自激式全液压冲击器(实用新型专利85203221),它的主要目的是作为钻探工程技术中的工具以加速钻进,其次既克服了弹簧复位式冲击器冲击频率低、寿命短的缺点又解决了现有无簧式冲击器结构复杂、易卡塞的问题。该冲击器依靠上、下承压部位存在着面积差的活阀和冲锤,通过节流产生压力,利用压差实现冲击件自激往复冲击运动,它去掉了弹簧零件,活阀置于上接头和阀壳的腔内,活阀上、下活塞及冲锤下活塞用组合密封(O形橡胶密封圈外围包一层尼龙密封圈),冲锤上活塞用填料密封,活阀凸台肩上置于一个调节垫圈,另外增设呼吸内管隔档岩粉,高速运动件表面镀硬铬增加耐磨性。该冲击器的不足之处是:活阀上、下活塞之间被阀体上的凸台肩两个方向隔开,上活塞置于上接头孔内,下活塞置于阀壳孔内,上接头与阀壳采用螺纹联接,由于螺纹的精度不高,且又单独定位加工,保证不了上接头和阀壳孔的同轴度,以及对活阀上、下活塞处外园、环形槽和两端面需要两次定位换向掉头加工,也保证不了上、下活塞的同轴度及两端面与轴心线的垂直度,综合所产生各方面的误差,则保证不了活阀的同轴运动,从而使运动时摩擦阻力增大,同时零件数量也较多;在O形橡胶密封圈外围包一尼龙密封圈这种组合密封方法容易产生自锁现象,既活阀被锁住不能上下往复运动,其原因是装配时需要修锉尼龙密封圈的外园,使其表面的光洁度和同轴度降低,另外由于增加了密封处的阀体壁厚,势必就要影响结构尺寸的缩小,使阀体的强度及活阀的过水断面有所降低;活阀凸台肩之上置于一个调节垫圈,随同活阀一起运动,从而增加了活阀自身的重量,降低了活阀的运动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利于提高冲击器技术性能的同轴运动液动双作用冲击器的活阀机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活阀〔7〕的上活塞〔26〕和下活塞〔27〕位于阀体凸台肩的同一个方向,使其处于阀壳〔2〕同方向的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活阀〔7〕的上活塞〔26〕、下活塞〔27〕的环形槽及冲锤〔13〕的下活塞〔30〕的环形槽内分别由三个尼龙密封圈〔4〕、〔6〕、〔19〕和两个O形橡胶密封圈〔3〕、〔5〕、〔18〕相间排列,构成了不同材质的组合密封,利用两种不同材质的密封性能来保证活阀〔7〕的上活塞〔26〕、下活塞〔27〕及冲锤〔13〕的下活塞〔30〕的密封。在压盖〔9〕的上面、阀体凸台肩〔28〕的下面安置一个调节垫圈〔8〕,可以用来调节活阀〔7〕的行程,同时便于磨损后更换。
附图1:液动双作用冲击器结构图
附图2:液动双作用冲击器的活阀机构放大图
〔1〕、〔24〕-硬质合金,〔2〕-阀壳,〔3〕、〔5〕、〔18〕-O形橡胶密封圈,〔4〕、〔6〕、〔19〕-尼龙密封圈,〔7〕-活阀,〔8〕、〔10〕、〔22〕-调节垫圈,〔9〕-压盖,〔11〕-密封填料,〔12〕-上活塞壳,〔13〕-冲锤,〔14〕-外壳,〔15〕-呼吸管,〔16〕-下活塞壳,〔17〕-锤头,〔20〕-八方传动轴,〔21〕-八方轴套,〔23〕-节流环,〔25〕-接头,〔26〕、〔29〕-上活塞,〔27〕、〔30〕下活塞,〔28〕-阀体凸台肩。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大根,未经杨大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