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热风采暖炉无效
申请号: | 87212476 | 申请日: | 198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2476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谢基郑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基郑 |
主分类号: | F24B7/00 | 分类号: | F24B7/00 |
代理公司: | 江苏省专利服务中心常州服务部 | 代理人: | 汤志和 |
地址: |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风 采暖炉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对采暖炉的技术改进。
目前广泛采用的室内直接燃煤采暖的煤炉大都热效率不高,烟尘、煤灰污染采暖室环境,不经济也不卫生。为此中国专利申请CN85-200161家用空调煤炉的技术,克服了原有一些采暖煤炉的缺点,改善了使用效果。但由于该技术是在煤炉燃烧室的外壁周围设置一封闭的空气加热腔及其它一些结构,以产生热风给室内供暖,因而容易降低燃烧室的燃烧温度,导致燃煤不能充分燃烧影响煤炉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采暖炉,它不污染采暖室环境,有较高的热效率,而且还能同时向一至数个采暖室供暖。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的:如燃煤的热风采暖炉首先在燃烧室内壁衬有耐火材料,外加保温材料的内胆。在加煤门,出灰门设有密封装置,用这些技术措施来确保和控制燃烧室的燃烧温度,使燃料充分燃烧,产生高温烟气,在烟气出口处设置一空气加热器,其外部罩有热风罩。热风罩下部设有回风入口,上部设有热风出口,在此处加接上升管后,上升管出口和回风入口,有一定位差,当高温烟气通过空气加热器内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挡板时,加热靠近器壁的空气,使热风罩内迅速升温,热空气从热风口喷出,冷空气从回风入口被吸入热风罩。如此冷热空气自然形成循环,热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往采暖室,本实用新型可在一般采暖煤炉的基础上设置空气加热器,热风罩等装置,即可使热效率提高,采暖室无烟气、煤灰之污染,一个炉子可同时向一、二或几个采暖室供暖。有较理想的采暖效果,有较好的性价比。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燃煤结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图1热风炉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热风炉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布置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炉体(1)可用薄钢板或铸铁制成,炉内壁衬以用耐火塑料外加保温材料制成的内胆,在炉体(1)上的相关位置设有炉盖(2)加煤门(3),前出灰门(5),还采用活动炉篦,由摇灰把手(4)操作。在加煤门(3),前出灰门(5)上,均设有密封装置,以保证不漏风。在炉烟出口(6)设置空气加热器(7),考虑到整体造型,其形状视炉体(1)形状而定,如是园形炉则可做成腰园形,如是方形炉则可做成矩形,空气加热器(7)与炉烟出口(6)相通。根据空气加热器(7)的体积一般内部设有一个至四个挡板(12)来控制高温烟气的流向,以达到充分加热空气和去除烟尘的作用。在空气加热器(7)的下部开有一至二个后出灰门(9),以便及时清除烟尘,不致因积尘降低空气加热器(7)的效用,高温烟气经由空气加热器(7)内的挡板(12)数次折返后,由烟管(8)引出。为方便生火时产生的烟气外流,在空气加热器(7)上,加装了烟气旁路管(13),使烟气直接进入烟管(8)通至烟囱。当炉体(1)内的煤已经燃烧正常,即可将旁路管(13)上设置的旁路开关(14)关闭,使燃煤产生的高温烟气,经加热器进入烟囱,从而使加热器得到加热。贴紧炉体(1)设置热风罩(11),将空气加热器(7)封闭在其中。热风罩(11)上部开一口为热风出口(15)下部开一口为回风入口(10)。本实用新型的炉体(1)设置在采暖室外,热风罩(11)内产生的热空气,由热风出口(15)通过上升管(16)向一至数个采暖室供暖,采暖室的冷空气,通过管道,由回风入口(10),进入热风罩(11)。
上述空气加热器(7),热风罩(11)等装置和部件均可用薄钢板弯制和焊接而成,结构简单、制作简易,一般钣金工场都可生产。
本实用新型如将炉体(1)燃烧室的燃煤炉排改为喷油器,液化气或煤气燃烧器就可使用柴油,液化气或煤气作燃料产生热风供暖。
根据设计,燃煤炉排为φ150毫米的热风炉可向2至3个14平方米的采暖室供暖。而φ500毫米的热风炉则可向20平方米的8至10个采暖室同时供暖,温升为15℃,φ150毫米热风炉产生热量相当于1500~2500瓦电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基郑,未经谢基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2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