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SZY-24型水位自动控制仪无效
申请号: | 87213332 | 申请日: | 1987-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3332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3-23 |
发明(设计)人: | 袁福绵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东烧综合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9/00 | 分类号: | G05D9/00 |
代理公司: | 鞍山钢铁公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常谦 |
地址: | 辽宁省鞍山***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zy 24 水位 自动控制 | ||
本实用新型的SZY-24型水位控制仪是一种用于波动幅度小于±10毫米、波动波率高的不稳定工作溢流面的自动控制设备,尤其适用于CCJ/A型除尘机组工作水位的自动控制。
在工业生产中,某些条件下要求工作的溢流面得到精确控制,以满足工艺要求、充分发挥设备效率。而现有的水位自动控制设备,用于CCJ/A型除尘机组的溢流工作面控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因为机组在工作时,机内工作水面波动幅度达±10毫米,波动频率达每秒钟1~1.5次,而控制工作水位电极同工作水面接触、脱离的次数等于继电器的操作频率,显然控制工作水位的JS型继电器操作频率每小时达3600~4300次,超过JS型继电器额定操作频率6~8倍(JS型继电器额定操作频率为每小时600次)。所以在这种环境中,JS型继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吸合不好、颤动,严重时烧毁线圈,致使整个控制系统失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水位自动控制仪,适应不稳定工作溢流面的自动控制,力求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动作灵敏、控制精度高、耗水量低。
本实用新型的SZY-24型水位自动控制仪主要由溢流检测系统(溢流箱)(参见附图一、二)和电器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组成。溢流箱体(1)被倾斜隔板(2)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空间,中间通过筒芯(3)连通;在筒芯的顶部装有由溢流盘(4)、泄放孔(5)、挡片(6)、螺钉(7)组成的自稳装置,溢流盘的上沿与筒芯的溢流堰(顶沿)在同一水平上,工作水位电极GS置于溢流盘内,挡片可以绕螺钉转动,以调整泄放孔工作面积的大小,控制泄放速度;溢流箱前部设有观察孔(8),后部有方孔(9),用于同被控机组相联通;下部有溢流管(10)做为溢流水放出口。TS为最低水位电极,当该电极触头脱离水面时,机组处于事故低水位状态,控制回路准确发出声光信号,自动切断电源,机组停止运行。QS是启动水位电极,当其接触水面时,控制回路导通,机组电机启动,机组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正常工作状态,当机组工作水位上升到高于溢流堰时(机组技术标定控制工作水位),便有水涌进溢流盘内,使工作水位电极GS触头与水面接触,控制工作水位的继电器操作线圈导通,继电器吸合,供水管网电磁阀门自动关闭,停止向机组内供水;如果工作水位下降到低于溢流堰时,溢流水不能流入溢流盘内,溢流盘内的水经其底部泄放孔流出,工作水位电极GS触头同水面脱离,使控制工作水位的继电器操作线圈断电,供水管网电磁阀门自动开启,向机内补水,直至水面上升到溢流堰以上又开始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机组工作水位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应当指出的是:由溢流盘、泄放孔、挡片、工作电极组成的自稳装置,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溢流盘几何尺寸、调整泄放孔工作面积和工作水位电极GS触头在溢流盘中插入深度等来控制充水时间和泄放水时间,即控制上述工作周期的长短,从而即保证控制工作水位的继电器在合理的操作频率下工作,又满足机组对工作水位波动幅度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溢流盘充水时间为0.1~0.15秒,泄放水时间为10~15秒,控制工作水位的继电器操作频率为300~360次/小时。SS为最高水位电极,当工作溢流面与其接触时,机组处于事故高水位,控制系统准确发出声光信号,机组控制系统及时发出声光信号。针对本实用新型,发明人所做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下:使用范围CCJ/A型除尘机组配套,溢流箱规格为:长×宽×高=370×370×810(耗米);溢流盘为:长×宽×高=150×50×20(毫米);泄放孔为:直径6毫米;供水管路口径50毫米水压为1kg/cm2,溢流盘充水时间为0.10~0.15秒,泄放水时间为10~15秒;机组工作水位波动幅度为±10毫米,控制技术标定水位为溢流堰超过“S”板(11)下沿以上50毫米,各电极按装尺寸调定见附图三。本实施例用于生产实践,完全满足了工艺要求,控制灵敏、工作可靠,同时取得节水60~70%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东烧综合工业公司,未经鞍钢东烧综合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3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