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弯斗式倾斜给煤反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13882.8 | 申请日: | 198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87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克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克顺 |
主分类号: | F23K3/10 | 分类号: | F23K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秦风 |
地址: | 上海市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斗式 倾斜 煤反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以煤为燃料的炉灶的给煤装置。
以煤为燃料的炉灶包括生活用的灶头和锅炉,其中那些目前大量使用的采用正烧法即从上向下加煤方式的炉灶,当新煤加到燃烧层之上还未点燃之时,即会因受预热而挥发出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从煤中挥发出后即上升进入烟道,不可能进入高温区获得燃烧的机会,未经燃烧即被排放到大气之中,所以,采用正烧法的砖砌灶热效率很低,仅15~20%,对环境的污染也特别严重。采用反烧方式即自下而上给煤方式的炉灶,其热效率为30%,最多可达约40%。但是,目前反烧式炉灶所采用的反烧给煤装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抽板顶升给煤装置,它们用活塞把煤自下而上垂直地顶入燃烧室,然后用抽板阻挡防止已顶入燃烧室中的煤下陷,通过活塞与抽板的这种交替间歇动作,来完成间断顶煤动作。但是,这种装置由于煤屑、锈蚀等原因,使用后抽板及活塞容易卡死及损坏。而且若人工操作很费力、若用液压装置作驱动源,由于有活塞与抽板两个动作构件,所以不仅也容易卡死,而且驱动装置结构很复杂,易出故障。另有一种螺旋顶升给煤装置,它利用螺旋叶片的螺旋运动把煤横向推入燃烧室底部,再靠煤的挤压推力把煤垂直上顶到上部燃烧区,即煤的进给方向是先横向后垂直向上,中间有90°的拐角,即进给方向有突变,所以该种装置耗力大、易卡死,结构复杂,其叶片也易磨损。如上所述,现有的反烧式给煤装置均存在使用不便、不可靠、耗能大、易损坏或结构复杂等缺点,而且,采用这些反烧式给煤装置,其燃烧室的底部中央都未设置、也不便设置通风管,煤堆中间无法通风,中间的煤烧不透,形成“黑区”,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损失。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可靠、不易损坏、且便于按制及便于设置中间通风管以消除燃烧层中央“黑区”的反烧式给煤装置,以便能提高燃烧率和降低烟气中的煤灰等含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如下实现的,它提供一种反烧式给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给煤装置是一种弯式燃烧斗倾斜给煤装置,它包括:上部大致呈漏斗形、下部呈弯向下方一侧的弯管形的弯式燃烧斗;与该弯式燃烧斗的弯管端部相连并被设置成向下倾斜的输煤管,在该输煤管的上部靠近弯管处,设有与加煤口相通的进煤口;位于上述输煤管内、为了将煤推入斜上方的弯式燃烧斗而设置的倾斜的煤进给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实施的炉灶设有弯式燃烧斗倾斜给煤装置,其燃煤是通过设在倾斜输煤管内的煤进给装置把煤倾斜地推入弯式燃烧斗并且是逐步改变煤进给方向地上推的,上推阻力较小因而方便,只要倾斜角度合适,被上推的煤不会自行后退,所以即使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来间歇式地进给煤,也不必使用阻挡煤下陷的抽板,因而只要用一个动作构件便可完成煤进给的动作,因此,该给煤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可靠,不易损坏,给煤量容易控制,也便于实现自动化。而且,该固定安装的弯式燃烧斗的下底中央可以设置中间通风管,燃烧斗壁上也可设置通风孔,所以,便于通过供气提高煤的烧透率,有利节能和环境保护。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效果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中,图1为设有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种给煤装置的炉灶的纵剖简图,
图2为图1所示给煤装置的扩大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弯式燃烧斗的剖面图,
图4为图2中B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另一种煤进给装置即螺杆式进给装置的剖面图。
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其中,1为燃烧室,6为带反射顶拱的燃烧室壁,10为弯式燃烧斗,14为输煤管。
图1显示了设有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种给煤装置的炉灶的大致结构。如图1上部所示,2为主要的吸热装置铁锅,1为炉膛即燃烧室,它位于炉灶的大致中央处,燃烧室的底壁9由轻质耐火砖构成,其中央设有顶煤口29,其四周的壁面上,设有由带抛物面突起部的异型耐火砖围砌而成的环形燃烧室壁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克顺,未经周克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38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