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用离心机无效
申请号: | 87214144.6 | 申请日: | 1987-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10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1-18 |
发明(设计)人: | 丛繁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丛繁滋 |
主分类号: | B04B1/00 | 分类号: | B04B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黑龙江省佳***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机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多功能离心机。
通常用于混悬液体固液分离的有离心机沉淀机和离心过滤机两种。其中离心沉淀机固液分离效果好。但由于容量的限制每次只能做少量样品的固液分离。离心过滤机可进行连续加液操作,而适用于大量的混悬液的固液分离,但是由于固相的微小颗粒有透过滤材的可能,以致固液分离率没有离心沉淀机高。连续式离心沉淀机的发明解决了上述两种离心机各自的不足。然而连续式离心沉淀机虽然继承了离心沉淀机和离心过滤机各自的优点,但是不能完全代替他们,这是因为在进行少量液体的固液分离时还离不开小离心管的离心沉淀机,在进行大量液体粗过滤时离心过滤机更加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将离心沉淀机,离心过滤机及连续式离心沉淀机三者的功能融为一体,向用户提供一种应用范围广泛的三用离心机。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用离心机,其结构如图1(去掉连续加液装置内盖(9)时的俯视图)、图2(正视图(内含空心主轴(4)的局剖))所示,主要包括下列结构特征。
(1)、液体流入口;(2)液体流速调节阀;
(2)、差速密封圈;(4)、空心主轴;
(5)、连续加液装置;(6)、自动调偏装置;
(7)、连通管路;(8)、可连续进料式离心沉淀管(或过滤袋);
(9)、连续加液装置内密封盖;(10)、空心主轴上口密封盖;
(11)、连通管路(7)与离心管(或袋)(8)间的连接装置;
(12)、液体加入口;(13)、离心后液体流出口;(14)、离心机内壳;(15)、离心管支承架;(16)、离心管支承圈;
(17)、离心管支承圈固定轴;(18)、离心机上盖。
按上述结构特征制出的离心机可进行混悬液体的普通离心沉淀操作、连续给料式离心沉淀操作及连续给料式离心过滤操作等三种离心操作,此三种操作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分别为:
1、在要进行连续加液式离心沉淀操作时,首先将液体进入口(1)浸入混悬液体中,关闭液体流速调节阀(2),把离心机上盖(18)打开,取下连续加液装置内密封盖(9)及空心主轴上口密封盖(10);向连续加液装置(5)中加混悬液体致所有可连续进料式离心管(8)中混悬液体没过其(8)进料口1厘米时,盖上连续加液装置内密封盖(9)及离心机盖(18),接上电源,开动离心机使之达到一定速度后,缓缓开启液体流速调节阀(2)并调至适当流速即可进行连续加液式离心沉淀操作。此时混悬液体在连续加液装置(5)离心力的作用下由液体进入口(1)进入,经由空心主轴(4)等吸入连续加液装置(5),连续加液装置(5)中设有自动调偏装置(6),此装置(6)可使通过连通管路(7)进入可连续进料式离心管内的混悬液体量趋于相同,混悬液体进入离心管(8)后,其中的固相(比重较大相)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沉向离心管管底,而比重较小的液相则随液体进入口(1)处混悬液体的不断进入在离心管(8)的上口处不断溢出,溢出后液体从离心后液体出口(13)处流出。
2、在要进行连续加液式离心过滤操作时,首先打开离心机上盖(18),取下连续加液装置内密封盖(9),安装上空心主轴上口密封盖(10)、并将可连续进料式离心沉淀管(8)由连接装置(11)处折下取出,把离心过滤袋放入离心管支承圈中并用连接装置(11)与连通管(7)相连接;盖上离心机的上盖(18),即可进行连续式离心过滤操作。操作时混悬液体由液体加入口(12)处向连续加液装置(5)中加入;通过连通管(7)靠离心力的作用由可连续进料式离心过滤袋(8)进料口处进入离心过滤袋(8),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相被强制性的从过滤袋的滤材中滤过,并由离心后液体出口(13)处流出,而固相则留在过滤袋(8)中。
3、在要进行普通离心沉淀操作时,首先打开离心机上盖(18)另取一组装好混悬液体的普通离心管放入可连续式离心沉淀管(8)中,盖上离心机上盖(18),即可进行非连续性离心沉淀操作。其原理与普通离心沉淀机原理相同(略)。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将连续式离心沉淀机、连续式离心过滤机及普通离心沉淀机等三机的功能融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丛繁滋,未经丛繁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41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