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两用电视立体投影器无效
申请号: | 87215150 | 申请日: | 198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5150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16 |
发明(设计)人: | 詹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捷 |
主分类号: | H04N5/74 | 分类号: | H04N5/74;G02B2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用 电视 立体 投影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视用立体投影光学装置,特别是使普通二维电视图像产生三维效果,并能将图像投影放大的装置。
现有的无需三维信号源,将普通二维电视图像实现三维效果的技术有电子与光学两大类。光学方式的原理多是使二维图像产生横向位移,将图像分别送入人的双眼,由于人的“双眼效应”而产生三维效果,其实质是一种空间深度的模拟立体感。例如联邦德国专利DE330544所公开的一种“用于投影非立体图像的立体观测仪”,该装置主体是一个用作眼镜的框架以及一对或两对镜子,这些镜对被安装成使其能形成将投影图像送入一只眼睛或双眼的横向位移映像,用于将投影或其它方式在屏幕上产生的二维图像产生三维效果。现有这类装置,其关键的眼镜或观看器体积庞大且太重,给用户造成不便和负担,加之功能单一,不易被公众接受。由于实际应用于电视系统,受电视图像产生方式的限制,对于普通中、小屏幕显像管电视机,其三维效果受到很大制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效果强烈、方便、通用的两用电视立体投影器,无需对电视机作任何改动,只要将普通电视机往该装置上一放,就能得到大面积,能产生三维效果的投影图像,该装置还具备普通投影电视的特有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两个同样的成像透镜如凸透镜 菲涅尔透镜等平行排列,同时对同一幅电视图像投影,在投影屏幕上产生两个交错重叠并略有差别的影像。在两个透镜的成像光路中分别设置两块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镜片,使用偏振眼镜,就能使投影屏幕上的两个影像分别进入观者双眼,产生一种有空间深度感和透明感的三维立体幻觉。将两个透镜的成像光路关闭一路,就能作普通投影电视使用,使该装置具备双重功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该实用新型作具体的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参照附图1,两个性能一样的成像透镜并列构成透镜组〔1〕它 被水平地固定在镜头座〔4〕中,透镜组〔1〕用直径60~90毫米,放大倍率3~5倍的普通放大镜一样两个,两透镜轴线平行,间距一定。镜头座〔4〕可以是透明的或开有透光孔以便透镜成像,镜头座〔4〕还起固定透镜组〔1〕,偏振片组〔2〕和支撑反光框〔6〕以及连接支架〔9〕的作用。镜头座〔4〕顶端设置两块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片构成偏振片组〔2〕与透镜组〔1〕对应,并通过铰链〔3〕,将其固定于镜头座〔4〕上,两块偏振片都可绕铰链〔3〕向上180°翻转。镜头座〔4〕后端通过固定轴〔5〕与反光框〔6〕相连,反光框〔6〕可绕轴〔5〕作0°~90°倾斜,并通过与轴〔5〕的静摩擦力制动,反光框〔6〕由内部对称设置的两块互成角度的平面反光镜构成的反光镜组〔7〕构成,反光镜组〔7〕可通过其背面的旋钮〔8〕绕各自的固定轴作同步调节。镜头座〔4〕下端连接升降支架〔9〕,支架〔9〕的升降用于调焦使影像清晰,其高度用旋钮〔10〕固定。支架〔9〕下的底板〔11〕用于安放电视机。该实施例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参照附图2,具体使用时,将普通电视机〔12〕竖放在底板〔11〕上,电视机〔12〕屏幕朝上正对镜头座〔4〕,底部朝左,通过旋钮〔10〕上下调整支架〔9〕的高度,并调节反光框〔6〕的倾角,使投影屏幕上得到完整清晰的重叠影像。一般地,图像放大至30~40英寸,投影距离在1~2米,投影图像的分辨力可达300线,至于投影屏幕,可以是反射性较好的铝箔板,白绸布或白墙等。观看时,戴上偏振眼镜,并用旋钮〔8〕调节反光镜组〔7〕的相互角度以调节两个影像的分离与重合程度,直至立体效果最好。不观看三维效果时,只要将偏振片组〔2〕中的一块翻转180°盖在另一块上,就能挡住一条成像光路,转为投影电视使用,此时可摘下偏振眼镜观看临场感强的大幅投影图像。不使用时,将反光框〔6〕转下盖在镜头座〔4〕上,以保护投影器的光学组件,电视机〔12〕可随时搬走,其原有功能不受任何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捷,未经詹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5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