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自动钓鱼具无效
申请号: | 87216112 | 申请日: | 198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6112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洪;杨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俊洪;杨贤 |
主分类号: | A01K91/06 | 分类号: | A01K91/06 |
代理公司: | 昆明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和里 |
地址: |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鱼具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改进的钓鱼工具,特别是一种有报警耗能放线盘和自动上钩装置的自动钓鱼具。
现有的弹性自动钓鱼杆,如:CN86 2 03429专利申请所述的自动鱼杆。该自动鱼杆有自动上钩装置,但该装置结构灵敏度差,挑线杆设计在鱼竿上,弹簧用力于折杆的连接处,容易产生变形或弹簧滑脱,可能导致产生相反的受力。而且,挑线杆弹起幅度太大,会把鱼嘴钩破,由于缺乏放线机构,在鱼上钩挣扎时,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为社会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造价低,经济适用,性能可靠,使用效果更好的自动钓鱼具。
本实用新型是由支架、手柄、自动上钩装置,报警耗能放线盘等组成。
自动上钩装置由触发片(1)压扣住杠杆(3)的前端,杠杆(3)由轴螺钉(16)联结在支承杆(4)上,弹簧(2)的一端与杠杆(3)的后端连结,前端勾挂在铆柱(19)的小孔上。支架部份是由支架脚(14)与支承杆(4)由一个活动销连结组成,支承杆(4)的后端用螺栓固定在手柄(15)上,标杆(17),护板(18)安装在支承杆(4)的后部,支承杆(4)的中部安装有限位柱(5)及定位挡销(6)。
报警耗能放线盘安装在手柄的中部,线盘(7)与一个齿轮(10)结合,安装在手柄(15)上,在手柄(15)的后部还安装有一个手控止动杆(8),止动杆的前端在弹簧片(9)的压力下卡在止挡齿轮(10)上。钓鱼线(11)的前端装有鱼钩(13)和鱼坠(12),并通过支承杆(4)前端的小孔,绕过触发片(1)上的凸起部份,从标杆的小孔穿过,再通过护板(18)上的小孔绕在线盘(7)上。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上钩装置,采用小转矩的触发片(1)控制,钓鱼线受拉力作用,对触发片(1)产生一个侧向力,使触发片(1)移位,杠杆(3)脱离触发片的扣压位置,在弹簧(2)的拉力作用下,对钓鱼线产生一个合适的扯动力,使钓鱼钩勾住鱼嘴,杠杆(3)在限位柱(5)的作用下,位置准确不会失控。杠杆弹起后,在定位挡销(6)的控制下,不影响其它部件的功能。
鱼上钩后,鱼挣扎的拉力传到放线盘上,弹簧(2)压住手控止动杆(8),对线盘(7)产生一个衡定阻力,在这种衡定阻力作用下放线,止挡齿轮(10)与手控止动杆(18)能发出有节奏的报警声,並消耗鱼的体力,由于线盘能装100米长的线,大鱼在长距离的拖钩过程中,不会断线、脱钩,从而保证了自动钓鱼的效果。
经实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钓鱼具,使用灵敏可靠、造价很低,体积小,不需另外加配鱼竿,方便携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是一个已设计制造完毕的自动钓鱼具,由以下部件组成:
触发片(1)、弹簧(2)、杠杆(3)、支承杆(4)、限位柱(5)、定位挡销(6)、线盘(7)、手控止动杆(8)、弹簧片(9)、止挡齿轮(10)、钓鱼线(11)、铅坠(12)、钓钩(13)支架脚(14)、木制手柄(15)、轴螺钉(16)、标杆(17)、护板(18)、铆柱(19)。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手握木制手柄(15),将挂有铅坠(12)钓钩(13)的鱼线放出一段,然后绕动铅坠,由手指压手控止动杆(8),则可将鱼线甩出,在需要的距离时,手指松开,止动杆(8)在弹簧片(9)的作用下,卡住止挡齿轮(10),则停止放线,将自动钓鱼具放在地下,脚架(14)插入土内或支在地面,收紧钓鱼线(11),钓鱼线按图示位置,通过支承杆(4)前的小孔,绕过触发片(1)上的小杆,再通过标杆(17)和护板(18)的小孔,与线盘收紧,线盘在止动杆(8)的作用下不会自由转动。当鱼咬钩时,拉动钓鱼线,使触发片(1)产生微小的横向移动,则杠杆(3)与触发片(1)脱离接触,在弹簧(2)的拉力作用下,杠杆(3)向上弹起,对钓鱼线产生一个突发的扯动力,使鱼被钓鱼钩将嘴勾住,由于杠杆对钓鱼线的拉动行程仅5公分左右,经实际使用证明,不论大鱼、小鱼均不会勾破鱼嘴。当鱼上钩后,鱼挣扎产生的拉力已转移到线盘上,在线盘阻力的作用下,不断消耗鱼的体力,由于线盘可设置100米长的钓鱼线,相当于储存大量的能量,对大鱼的挣扎,也能应付自如,逐步抵消其体力,不会脱钩和断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俊洪;杨贤,未经杨俊洪;杨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6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水箱进排水阀和延时自闭开关
- 下一篇:对称式电池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