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小脑幕切开器无效
申请号: | 87216506 | 申请日: | 198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6506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江继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继贤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 |
代理公司: | 襄樊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孟景前 |
地址: | 湖北省襄樊***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脑 切开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外科切割器械。用于小脑幕的切开。
以往,国内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脑干受压和移位所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严重的脑挫伤或幕上血肿或二者皆有的病状,使颞叶内侧部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这是脑干受压和移位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防止和治疗重型脑外伤所伴发的较晚期脑疝的主要方法,仍是以清除血肿、积液为主要手术方法。然而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病人,其死亡率仍高达70%以上,国内外不少作者的实践都提到,对重型颅脑外伤伴有较晚期的病人的治疗,应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应直接对压迫脑干的小脑幕实行切开,以达到对脑干实行减压恢复脑干的血液循环之目的。上述见解虽然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但在手术实践中一直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手术工具。以往作此类手术须在枕部作很大的皮再办,在直径12cm的骨窗内,将枕叶抬起,横下拦,直到视力能看到小脑幕时,才能用普通的手术刀,切开小脑幕。用这种普通医用手术刀切开小脑幕的手术方法,对脑组织损伤重危险性大,手术时间长达24小时,而且在病人患有脑水肿,手术根本无法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脑立体定向原理提出一种在小脑幕切开时,勿须看到小脑幕即可手术,且对患有脑水肿病人同样可以进行手术的小脑幕切开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切割刀,手术拉杆,托柄外套,头钩定向环和头钩定向螺钉组成,其要点是,切割刀为钩形,它由头钩和刀片构成,切割刀的柄端与带刻度的手术拉杆连,手术拉杆上有指示切割刀的头钩和刀片方位。(处的横、竖状况)的定向环和定向螺钉。手术拉杆外装有托柄外套,手术拉杆和托外套无间隙接触,可以作相对直线移动或转动。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在头钩2的钩端有一缝隙,刀片1装在缝隙2中,用螺钉紧固组成切割刀,头钩2的另一端与手术拉杆3的一端通过螺钉连接或通过螺纹直接连接。手术拉杆的另一端有手术把柄8,手术把柄8与手术拉杆3可为一体,也可螺纹连接或焊接,托柄外套4套装在带刻度的手术拉杆3上,为无间隙接触,可作相对转动和直线移动,移动的距离,在手术拉杆3的刻度上看出。在不需要手术拉杆3和托柄外套4作相对转动和移动时,可通过螺钉5来固定。拉杆3上装有头钩定向环7,在头钩定向环7上有头钩定向螺钉6用以指示头钩2和刀片1方位(即横、竖状况)。
利用本实用新型切开小脑幕的手术要点:1.在外耳孔后65~75毫米处钻孔,直径约1厘米,再扩大骨窗直径2~3厘米,十字形切开硬膜;2.稍许抬起枕叶,将本实用新型的头钩2治小脑幕滑入小脑幕切迹(此时有落空感)以手术拉杆3上的刻度为指示,将手术拉杆3向后拉2~3厘米,此即将小脑幕切形2~3厘米,利用预先调整好的定向环7及其上面的定向螺钉6作指示,将手术把柄8转动90度,进而通过手术拉杆3使头钩也转动90度,以使头钩脱离小脑幕的切开线;3.再转动头钩,使钩向上再缓缓退出;4.缝合伤口。
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手术面积小,对脑组织损伤轻:用一般手术刀进行小脑幕切开时,须在枕部作很大的皮骨办,在直径12厘米范围内,将枕叶抬起,在视力能看到小脑幕切迹时才能手术,利用本实用新型只需扩大骨窗2~3厘米,勿需看到小脑幕,即可手术。
2、手术时间短:在以往的手术中,利用一般手术刀进行手术时,时间长达24小时,利用本实用新型,手术最多不超过15分钟;
3、以往对患有脑水肿的病人不能手术,利用本实用新型则可进行手术。
临床手术一例:1987年,脑外科主治医师姜继贤在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利用本实用新型,对一位处于晚期脑疝、呼吸已停止的16岁女患者张惠林进行了手术,时间6分钟,结果良好,换救了这位女孩的生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继贤,未经江继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6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釉圆柱体十字架瓷环
- 下一篇:自动钓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