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发酵用电极外消毒器无效
申请号: | 87216915 | 申请日: | 198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6915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07 |
发明(设计)人: | 陆如麟;朱亦弘;张嗣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L2/18 | 分类号: | A61L2/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全永留 |
地址: | 上海市梅***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酵 用电 消毒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极外消毒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发酵过程中所使用的电极的外消毒器。
在发酵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处于无菌状态,必须对插入发酵罐中的参数检测电极进行消毒,如沿用发酵工业中常用的高温消毒方法,则电极,如pH电极、溶氧电极,很易受到伤害甚至失效。目前,国内外都在开展将电极置于发酵罐外进行消毒的研究,如美国专利第3,691,846号揭示了一种电极外消毒器,该外消毒器主要包括消毒液进口,与消毒液进口连通的消毒液贮藏腔、与消毒液贮藏腔连通并低于所述消毒液进口设置的消毒液出口,以及分开设置的封闭阀、提升装置。消毒液从进口进入,流入消毒液贮藏腔,使位于腔中的电极浸没并消毒,再从消毒液出口流出,从而达到电极在罐外消毒的目的,但由于消毒液无法进入封闭阀,故而阀得不到消毒,这样,阀有可能染菌,并将对发酵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由于该发明的消毒器中,消毒液进口设置的位置比出口高,这就使体系内的空气不易赶尽,形成残留一定体积的空气死角,增加了染菌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对电极消毒的同时,可对封闭阀进行消毒,且可减少体系内空气死角的发酵用的电极外消毒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构思来完成的:一种发酵用电极外消毒器,主要包括封闭阀1,消毒液进口2,消毒液出口6,消毒液贮藏腔4及提升装置9,所述消毒液进口2通过孔道3或直接与所述封闭阀1连通,所述消毒液贮藏腔4通过孔道5与所述封闭阀1连通。
所述孔道3和5可设置在消毒液贮藏腔4的腔壁上,所述消毒液 出口6在消毒器中设置的位置高于所述的消毒液进口2,所述消毒液贮藏腔4与消毒液出口6之间设有溢流环7。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是明显的,它所提供的这种发酵用电极外消毒器,消毒液从进口流入封闭阀中,再从封闭阀溢流至消毒液贮藏腔,通过溢流环从消毒液出口流出。这样,不但对贮藏腔中的电极进行了消毒,而且对封闭阀也进行消毒,从而提高了灭菌效果,且由于消毒液进口所设置的位置低于消毒液出口,消毒液由下往上流动,体系内的空气被较彻底地赶出,进一步减少了染菌的机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加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酵用电极外消毒器的局部剖视图(两端省略)。
参照图1,发酵用电极外消毒器主要包括封闭阀1,封闭阀1阀体上设置的消毒液进口2,分开设置的消毒液贮藏腔4,消毒液贮藏腔4腔壁上设置的并将所述封闭阀1与消毒液进口2连通的孔道3,消毒液贮藏腔4腔壁上另一位置设置的并将所述封闭阀1和消毒液贮藏腔4连通的孔道5,高于所述消毒液进口2(从安装角度考虑),并设置在消毒液贮藏腔4腔壁上的消毒液出口6,消毒液贮藏腔4与消毒液出口6之间设置的溢流环7,以及电极8的提升装置9。
所述封闭阀1可以是不锈钢球阀,其规格可以为通径φ25mm,消毒液进口2和消毒液出口6的直径均为φ3~6mm,孔道3和孔道5是消毒液贮藏腔4的腔壁上开设的孔或槽,所述的孔或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几何形状,如圆形、矩形等,截面面积为5~30mm2,最佳为10~15mm2,消毒液贮藏腔4的直径大于电极8的直径,为35~45mm,而溢流环7的直径则要略大于消毒液贮藏腔4的直径,为35~50mm,溢流环7上的溢流孔10设置在电极8的所需消毒部分的最高处,并与消毒液出口6相通。提升装置9可以是手动的,也可以是电动的(即用电动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使用的:当电极(如pH、溶氧电极)需要消毒时,首先用提升装置9将欲消毒的电极8置于消毒液贮藏腔4中,然后关闭封闭阀1,使电极与发酵罐隔离。再从消毒液进口2送入消毒液,如过氧乙酸、碘酒等,消毒液经孔道3流至封闭阀1内,再经孔道5溢流至消毒液贮藏腔4中,消毒液的加量至少要充满贮藏腔4,并从溢流环7中溢出。然后,关闭消毒液进口2和消毒液出口6,并使电极8在消毒液中浸泡一定的时间,浸泡时间随消毒液的种类而定,总之,要使消毒完全。
消毒结束后,打开封闭阀1,用提升装置9将电极8轻轻推入发酵罐(图中未显示)中,这样,电极8即可投入正常的检测使用。
消毒液进口2也可直接与封闭阀1连通,其它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均同上。
由于消毒液是经封闭阀1进入消毒液贮藏腔4的,故封闭阀1可以得到消毒,消毒液在消毒器内的走向是由下往上,再通过溢流环7,尽可能地减少了残留在体系内的空气死角,这样,进一步改善了电极在发酵罐外消毒的效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是明显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化工学院,未经华东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6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