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锰、钴系形状记忆合金无效
申请号: | 88100169.4 | 申请日: | 1988-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25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7-19 |
发明(设计)人: | 赵连城;陈庆福;扬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0 | 分类号: | C22C38/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景祥 |
地址: |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状 记忆 合金 | ||
Fe-Mn-Co系形状记忆合金属于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的加工制造领域。
目前国际及国内加工制造记忆合金领域中,主要有Ni-Ti基记忆合金,Cu基记忆合金,Fe基记忆合金,在这些制造工艺以及记忆功能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缺点和不足,如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虽有很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但冶炼复杂,加工成型性较差,费用昂贵。Cu基记忆合金虽有较好的记忆性能,但稳定性及机械性能均较差。Fe基记忆合金中,Fe-Ni-Ti(-C)合金冶炼条件要求严格,且其相变温度处于低温区间(约-80C以下),价格也较贵。Fe-Mn-Si合金(文献1、T.Marki and I.Tamura Procc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rence on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s(1986)PP.963-970。2、A.Sato and T.Mori 1986年桂林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文集(SMA-86),353。)加工成型性较差,冶炼要求也较严格。因此,开发冶炼加工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形状记忆效应(SME)的新型合金是一关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制冶炼、加工和处理过程简单的、廉价的、具有较好SME的新型记忆合金。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合金的母相与新相(即ε马氏体)均是无序的,ε马氏体不是热弹性的,Fe-Mn合金的反铁磁有序化温度低于合金的马氏体转变温度即TN<MS时,才有可能有较好的形状记忆效应,较高的母相屈服强度和ε相的C/a值接近1.633时,有利SME的提高,应力诱发ε马氏体的可以逆转变是产生形状记忆的根本原因。
本发明的记忆合金各种的材料组成如下:
Fe含量:55-75wt%;
Mn含量:20-30wt%;
Co含量:1-7wt%;
其它添加元素:Nb,Si,Ni,Cr,Al,Mo,V等,范围均为0-7wt%;
杂质含量:C<0.02wt%,S.P总量<0.010wt%
气体(O、N、H等)总量<200ppm。
在常压下中频感应电炉冶炼经1150C×24h均匀化退火后,锻造(操作温度为1150-900C),轧制(操作温度为1130-900C)。截面为7×40mm的板可一次轧成1.6mm厚板,第二次可轧至0.9mm厚板。可冷轧成0.5mm厚板。该系合金还可拨丝至直径为0.5mm的丝材。合金轧制后的晶粒度可达5-8级。
在一定的变形量内,该记忆合金在热轧状态不经任何处理即可获得完全的SME。合金的相变点(MS、TrN、AS、Af等)可在很宽范围(例MS=-50-70C)内调整。形状恢复的敏感温度区间最窄可达60C,该合金在-196-80C间变形,均可获得较好的SME,经变形-加热恢复的反复处理,在一定的循环次数内,有较高的SME,经约束加热处理,形变热循环处理和冷轧处理,均会产生双程形状记忆效应(TWSME)。
机械性能:σS=15-25kgf/mm2,σb=70-90kgf/mm2,ψ=5-15%。
物理化学性能:无磁、抗低温、耐腐蚀。
该记忆合金的冶炼方法简便,成分易于控制。合金成份可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在较宽范围内调整,相变温度和形状记忆的动作温度也可在很宽温度范围内调整。冷热加工过程简便,成型性能好,可获得各种规格和尺寸的材料,合金成本相当便宜,不经复杂热处理就可获得很好的SME,形状记忆动作温度范围较小,施以变形的温度区间很宽。合金通过适当的“训练”处理还可获得双程形状记忆效应。
由于本合金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合金既可用魑抗δ懿牧希缈匚略鹘谄骷?也可用作为功能结构材料,如在需要较高强度和韧性的、无磁、低温及耐腐蚀条件下使用的器件如管接头、海底连接件、核电站连接件等。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01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迅速充气装置及其系列产品
- 下一篇:机动车辆吸振发电能量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