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热滚筒式炒药机无效
申请号: | 88102244.6 | 申请日: | 1988-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31A | 公开(公告)日: | 1989-11-08 |
发明(设计)人: | 汪培珊;许承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6B11/04 | 分类号: | F26B11/04;F26B23/06 |
代理公司: | 浙江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热 滚筒 式炒药机 | ||
本发明属于中药炮制机械。
药物炒制的目的是:增强疗效,缓和或改变药物性能,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矫臭矫味,便于制剂及利于贮存等。操作时要控制火力,掌握加热时间,搅拌和翻动也是关键。目前,炒药方法有人工操作和机器操作两种。人工操作多用倾斜30-45度的斜锅,炒时靠人力搅拌和翻动药物。此法设备简单,适合小量生产;机器操作常用滚动式炒药机和平锅炒药机等,利用机器旋转翻动药物,此法适合大量生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炮制学》第八章P39中介绍的滚筒式炒药机由炒药筒、煤气加热器、上料口、盖板、导轮、减速器,电机等组成。操作时将炒药物自上料口放入,盖好盖板,加温后开动滚筒,借减速器作用,沿顺时针方向运动,至炒药物达到要求时,借减速器作用,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将药物倾出。热源以煤气,电力或燃煤均可。采用该机炒药物,易使小块,粉未焦变,影响药物成品率,浪费药源。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热滚筒式炒药机,加热器浸沉在流态状的药物中,使大小块状,粉沫状药物加热机遇相同,提高了药物成品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内热式加热器,在炒药筒内侧设有斜向凸筋,炒药筒外侧设有保温层。
本发明较已有加热技术结构简单、加热均匀,温度升降速率快,热效率高,易抽气排烟,易测取药材温度,易实现加热温度精确控制,所以能保证药物炒制质量,炒制成品率高,能充分利用药材资源,杜绝药沫焦变,易实现自动化大生产。
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内热滚筒式炒药机的剖视图。
图2是图1A-A剖面图。
参照图1,炒药筒〔1〕依藉两端口的托轮〔11〕被支架〔4〕支承在滚轮上,由动力拖动系统〔3〕通过电动机、皮带、齿轮,拖动力作用在筒体左端口的托轮并列的齿轮上。内热式加热器〔2〕,抽气排烟装置〔7〕通过左端中心插入筒体内,筒体内壁上设有若干条斜向凸筋〔5〕筒体旋转炒药时把药材抛向左边,当需要出药时筒体反向旋转,使药材抛向筒体右边端口,通过出药口〔10〕出药。在出药口上侧分别设有喷撒炙料装置〔9〕和进药口〔8〕。炒药筒外侧包有保温层〔6〕。炒药筒为球体或锥体。内热式加热器外侧包有薄壁不锈钢板,并呈流线形片状,可以由若干片排列组成。内热式加热器的加热元件为低压大电流发热片或管状电热丝。炒药筒内壁和斜向凸筋,进药口,出药口等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炒药筒内壁上的凸筋由出药口处向筒体另一中心端口倾斜,这样当筒体在炒药过程中,药物不断抛向左边与药物自重下落两者速度相混合,使药物在筒体内呈紊流态而获得搅拌均匀。由于药物在不断被搅拌、翻滚。使大小块状或粉沫状药物加热机遇相同。并且当药材离开加热器件表面后,大小块状和粉沫药材还能相互间接触传递热量。
实践表明:一台每次投药物容量为20-30公斤的内热滚筒式炒药机,炒制白术、白扁豆、山楂、青皮等根茎、果实类药物;炒制质量均优于常规炒制,炒药加热温度可灵活又迅速调节控制,并在炒制过程中能同时显示出加热器温度和流态状的药材表面受热温度。炒制青皮每斤药物耗电0.076度电,炒制白术药物每斤耗电0.0895度电,炒制白扁豆每斤耗电0.059度电,平均每斤药材炒制的加热成本为五厘至七厘人民币。记录最佳炮制质量的工艺过程,可以立即获得中药炮制工艺数据化和整理成为中药炮制生产自动化的计算机软件。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各种中药炮制机械,也适用于食品加工行业的各种加热机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22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相双极性无刷直流电动机
- 下一篇:气体分离膜的活化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