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拔丝机无效
申请号: | 88103217.4 | 申请日: | 198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06690B | 公开(公告)日: | 199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欣司;井浦一雄;山光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C1/04 | 分类号: | B21C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增炜 |
地址: | 日本三重***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拔丝 | ||
本申请所要求的优先权日为日本专利申请102356/1987的申请日,即1987年4月24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拔丝机,尤其是一种同时拔多根丝的拔丝机,更具体地说,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拔丝过程中简单地重新穿好断丝的装置。
本发明中所揭示的普通型式的拔丝机,多年前就是公知的了。这种拔丝机有许多绕着被拔金属丝的卷筒。通常,金属丝至少绕每个卷筒一圈,拔丝模则位于这些卷筒之间。由于同时拔多根丝,所以卷筒在轴线方向相当长,每个卷筒上常常绕着七、八根丝。卷筒之间有一组拔丝模,每一组包括若干个模子,其数目对应于被拔金属丝的数目。
在拔丝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根或多根丝断裂的情况。当丝断裂时,操作者必须拿起这根丝的头,把它穿过相应模子的孔,然后把这根丝绕在下一个卷筒上,稍稍转动机器,使卷筒转动。接着,须在下一个拔丝模子和卷筒上完成同样的操作,如此进行,直到完全穿好这根断丝。然后,机器才可重新起动,恢复正常运转。
如果这根断裂的金属丝不是最外边的一根,操作时,操作者就要把臂伸得很长,这会使得他很疲劳,工作也很别扭。当金属丝很细而且穿丝很困难时,尤其是如此。此外,在将断丝穿过各拔丝模和卷筒的过程中,这样细的丝很容易被操作者的手臂碰断。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机器的操作者借助于它能很容易地更换和穿好断丝,不管断丝位于何处,都不会使操作者觉得手臂劳累,也没有碰断其它金属丝的危险。从本质上说,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它使得断丝及其相应的拔丝模可以很容易地移到该装置的前部来,以利于操作者接近它们。
从最广义上讲,本发明是一种具有多根拔丝坯料的细丝拔丝装置,至少有一组拔丝模,一个模子对应一根丝,还有把丝拔过一个模子组或多个模子组的装置。
每一组模子夹持在一个夹具中,该夹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相互相对移动。当处于关闲位置时,该两部分至少部分地压在模子上并使模子定位。当这两部分被移到它们的打开位置时,它们之间让出一个足够的空间,因而可以从中取出一个或几个模子。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凹进处,以便各模子的一部分可以伸入。
因此,当许多根金属丝中的一根断裂时,操作者就停机,处理最上游的模具组,把夹具的两部分移到打开位置,把与断丝相对应的模子经过所形成的打开空间移走,将其余的模子沿着与金属丝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滑离操作者,将移走的模子放在最接近操作者的最外边的位置。金属丝也随着模子移动,所以,现在它就成了最外边的一根丝了。
如果需要,就要把断丝穿过移动过的模子,绕过下游的卷筒,并在每一组模子上重复这一程序。然后,机器就可以重新起动了。
由于操作者基本上是操作最接近他的模子和金属丝,因此,碰断其它金属丝的可能性极少。此外,也消除了伸长手臂工作的劳累。
图1是已有技术的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是已有技术中一组拔丝模和卷筒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装置的部分示意、部分剖视的平面图;
图4是与图3同样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两个卷筒的一组中间拔丝模的局部示意剖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装置的侧视图,其活动凸块处在打开位置;
图8是与图7类似的视图,其活动凸块处在关闭位置;
图9是沿图5中的B-B线的剖视图。
本发明中按拉拔金属丝进行说明,但是应该说明,本发明的范围比这要宽,事实上,它包括任何可塑材料的拉拔。参看图3和图4,本发明的装置包括金属丝绕线盘1a~1g、机壳、卷筒24和拔丝模10a~10g。输入导向辊8和入口间隔杆91~98帮助把金属丝分配到卷筒表面。出口间隔杆101~108和出口卷筒24在金属丝离开机壳处起同样的作用。出口卷筒24也可起拔丝的作用。张紧装置6和收线盘5用来最后完成拔丝作业。拨丝工位30~38由卷筒和拔丝模组成,每根丝对应一个拔丝模。
图6是拔丝模10a~10g的模子夹具11的详图。每一根金属丝a~g对应一个模子10a~10g,各模子依次排列成一条直线。模子由固定部分15上的固定凸块15a和活动部分17上的活动凸块17a定位,活动部分17由细长槽19中的紧固螺钉18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装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32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脱氢催化剂
- 下一篇:C3和C4烃类转化的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