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发动机二次混和化油器无效
申请号: | 88103431.2 | 申请日: | 198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43A | 公开(公告)日: | 1989-1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光星 |
主分类号: | F02M23/02 | 分类号: | F02M2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发动机 二次 混和 化油器 |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化油器。特别是一种汽油发动二次混和化油器,该化油器在空气管的一侧装有一个二次空气管,形成了一个可随节流阀开度大小,自动调节的二次渗入气流系统。
众所周知,化油器能否保证发动机在各种工况条件下获得最佳空燃比,其关键在于化油器的结构形式是否能满足所需要的充气量和提高雾化程度。
在本发明提出之前,各种改进型的化油器种类很多,它们都试图解决发动机在获得最佳空燃比的前提下,以达到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降低燃料消耗的目的。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231S型三重喉管式化油器和中国专利局由1987年10月1日公开的申请号为85104194的“旁道渗入气流可变性喉管化油器”。虽然它们采用的方案各不相同,但其空气与燃油的空燃比都是在空气管中,节流阀以上的混和室位置一次混和完成的。因此,它们都没有摆脱传统化油器的理想空燃比为15∶1的理论,导致燃油的消耗较大。另外,由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混和气是在混和室里一次混和而成的,所以,它的油粒较粗,不能很好地使油雾化,从而影响了火焰的扩散能力,减缓了燃烧速度,有相当部分的燃油未能转换为机械能,而是变为无功损耗的有害烟雾排入大气,造成污染和浪费。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是本发明的根本出发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汽油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调节空气管和二次空气管的进气量,使其得到空燃比为16∶1~20∶1且雾化充分的稀混和气,以保证汽油发动机的低耗油量,高功率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在现有化油器的基础上,安装一个二次空气管,该二次空气管的进气口位于现有化油器空气管中喉管的前部,直接与空气管相通,出气口位于现有化油器空气管中节流阀的后部,在出气口处装有可调活门,该活门与节流阀的轴相联,与节流阀联动。二次空气管的出口通过一环形空腔与空气管相通,该空腔由多孔充气环与空气管内壁组成,在多孔充气环圆周上分布有若干组大小不同,间距不等的小孔,与空气管相通。
以下借助附图中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结构和原理。
图1是本发明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东风6100汽车发动机多孔充气环的小孔布置图。
图4是二次进气活门全关闭状态图。
图5是二次进气活门全打开状态图。
本发明主要由浮子室3、喷管4、喉管5、平衡管2、空气管1、节流阀6和二次空气管7组成。其中,喉管5装在空气管1内,喷管4的出口位于喉管5最窄的部分-喉部,喉管4的另一头插入浮子室3的燃油中,平衡管2的一头在浮子室3内,另一头位于大气中,节流阀6装在喉管5之后的空气管1中,它与驾驶室内的踏板联接,自喉管喉部到节流阀轴心这一段空气管称为混和室。在空气管1的一侧,开有一个二次空气管7,该二次空气管7的进气口8,位于空气管1中喉管5的前部,出气口16位于空气管1中节流阀6的后部,它们都与空气管1相通。在二次空气管7的出气口16处装有可调活门9,该活门9是一盘状另件,在其圆柱部分的外侧一头有一方榫,在其圆盘部分沿圆周方向开有腰形孔或其它异形孔。活门套在节流阀的轴12上,在该活门9的方榫上套有一联接臂14,联接臂14上沿圆周方向开有一腰形孔,螺钉13通过该腰形孔使联接臂14与摇臂15相联,摇臂15套在节流阀轴12上的方榫中。调节联接臂14与摇臂15的相对位置,即可调节活门9在节流阀轴12上圆周方向不同位置,也就是相应调节了二次空气管出气口16的最大开度。二次空气管的出气口16与一环形空腔10相通,该空腔10由多孔充气环11与空气管1内壁组成,在多孔充气环11圆周上分布有若干组大小不同,间距不等的小孔。多孔充气环上所开小孔的数量,大小及间距可根据不同车型来选择,对于东风6100汽车发动机来说,小孔的布置见图3,其中无孔区对出气口16。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光星,未经陈光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34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