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吊装设备的压缩空气吊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103574.2 | 申请日: | 198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62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屈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屈习生 |
主分类号: | B66C1/46 | 分类号: | B66C1/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陕西省咸阳市国营陕西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装 设备 压缩空气 吊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塑料箱、纸箱或木箱等外壳或包装的物体的吊装设备压缩空气吊钩装置。
通常,这些物体是人工搬运或者采用装有负压吸盘吊钩装置的吊装设备吊装。举例来说,电视机是由吊装设备的负压吸盘吸起,然后装入纸箱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压缩空气夹具代替负压吸盘以及吊钩等等,做为吊装设备的吊钩装置,使之可用于塑料箱、纸箱或木箱等包装或外壳的物体的吊装。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有一种能和待吊装物体的外壳较好配合的夹具,做为电动行车或者其它吊装设备的吊钩装置。在夹具和待吊装物的几个接触面上,设置橡胶或其它弹性材料构成的气袋,气袋通过管路、阀门系统与压缩空气源连接。这样,当夹具和待吊装物的几个接触面较好地接触时,使压缩空气通过管路阀门系统使气袋膨胀,夹紧待吊装物,再由电动行车或其它吊装设备吊起,移至预定位置后,使气袋和大气连通,被吊装的物体脱离夹具,即可进行下一次作业。
由于不使用负压吸盘,可去掉吊装设备结构较复杂的机械定位装置,并且由于负压吸盘的负压是由压缩空气节流得到的,对压缩空气压力要求高,负压吸盘只能用于外壳表面平滑物体的吊装,使用压缩空气夹具有很明显的优点。同样,由于吊装设备不使用普通吊钩连接待吊装物,待吊装物体可不设置专门的吊环等,吊装作业时被吊装物受力均匀,变形小,还可减轻包装物或外壳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某几种具体装置,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是一种间距固定压缩空气夹具结构图。
图2是一种间距可调压缩空气夹具结构图。
图3是二位三通单电控先导式电磁阀控制压缩空气管路系统图,图4是它的电路图。
图5是二位三通双电控先导式电磁阀控制压缩空气管路系统图,图6是它的电路图。
图7是二位三通单气控截止式换向阀控制压缩空气管路系统图。
图8是图5和图6所示装置的又一种形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加以说明。
图1所示装置主要由气袋1、夹具机架2,气袋保护层3,夹具吊环4为主构成。也可不设置气袋保护层3。气袋1采用粘结或其它方法安置在夹具机架2上;气袋保护层3采用粘结或其它方法安置在气袋1上。
图2所示装置主要由气袋1,夹具机架2,气袋保护层3,夹具吊环4,调距螺杆机构5,夹具吊环和调距螺杆机构6为主构成。也可不设置气袋保护层3。气袋1和夹具机架2以及气袋保护层3连接方法与图1所示装置相同。
图3和图4所示装置主要由和气袋1连接的二位三通单电控先导式电磁阀2,压缩空气源3为主构成。K是电路开关,L是电磁阀线圈。
K通电磁阀得电,PA接通,AO断开,压缩空气自压缩空气源3由P入A出至气袋1,使气袋1膨胀,夹紧待吊装物体。K断电磁阀中无电流,PA断开,AO连通,气袋1由A至O和大气连通,松开被吊装物体。
图5和图6所示装置主要由和气袋1连接的二位三通双电控先导式电磁阀2,压缩空气源3为主构成。K1、K2是电路按钮开关,L1和L2是电磁阀线圈。
K1使电路之一接通后断开,由于L1的作用,电磁阀的PA连通,AO断开,压缩空气由压缩空气源3由P入A出至气袋1,使气袋1膨胀,夹紧待吊装物体。K2使另一电路接通后断开,由于L2的作用,电磁阀的PA断开,AO连通,气袋1由A至O和大气连通,松开被吊装物体。
图7所示装置主要由和气袋1连通的二位三通单气控截止换向阀2,压缩空气源3为主构成。可用气脚踏阀或气按钮手动阀进行气控。
当K有气控讯号时,气阀2的PA连通,AO断开,压缩空气由气源3由P入A出至气袋1,使气袋1膨胀,夹紧待吊装物体。当K无气控讯号时,气阀2的PA断开,AO连通,气袋1由A至O和大气连通,松开被吊装物体。
图1、图2所示压缩空气夹具分别和图3、图4所示管路阀门装置、图5和图6所示管路阀门装置、图7所示管路阀门装置组合成几种吊装设备的压缩空气吊钩装置。
图8所示装置是在压缩空气源3和二位三通双电控先导式电磁阀2之间设置了单向阀4,以防止在吊装时,会突然出现的断气现象。实际上,一般的管路系统,都设置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屈习生,未经屈习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35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