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周边自动扫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104015.0 | 申请日: | 1988-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121B | 公开(公告)日: | 1990-10-24 |
发明(设计)人: | 前山卓三;新居健一;下條繁;岩本启一;取违正明;古泉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西电力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L55/00 | 分类号: | F16L55/00;F22B37/00;G01B2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刘建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周边 自动 扫描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管道周边自动扫描装置,该扫描装置适于用在检查、修理和清洗水平管道组,特别是锅炉里的过热器管道和再热器管道的系统中。
在日本,根据电气企业法,必须对用在发电厂中的锅炉进行定期检查,并且因为对锅炉定期检查时,必须停止锅炉的运行,所以一般的作法是在定期检查的同时进行定期检查项目以外的其它检查和修理。在这些定期检查项目以外的检查和修理中,是在搭好脚手架以后由工人进行锅炉过热器管道的检查和修理。
锅炉内部的检查和修理情况表示在图9和图10中,图9是纵剖面图,图10是图9中由线X圈起部分的透视图。在这些图中,搭脚手架用的材料通过锅炉a的漏斗b送入炉膛c,脚手架d搭在炉膛内。在这种情况,因为材料进口被限制成象漏斗b这样的狭窄空间,送入的材料必须做成与材料进口的尺寸一样大小,同时还因为不能把机器送进炉膛,在炉膛内搭脚手架必须完全依靠人工劳动,所以搭脚手架d需要很长时间。
另外,在导热管e沿水平方向排列的情况,工人呆在管道之间的空间内进行测量,由于工作环境条件恶劣,测量精度很低,还有很多地方由于空间狭窄而不能进行测量,并且测量的可靠性差。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背景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周边自动扫描装置,该装置可以对沿水平方向排列在狭窄空间内的管道组进行检查和作业,可以减少检查与作业的劳动,还可以提高精度,改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周边自动扫描装置,它包括一个装在一组沿水平方向排列的管道的一个上部管道上,能够沿管子的轴向移动、停止并夹紧所说上部管道的上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一个装在适当离开该上部管道的一个下部管道上,能够移动、停止并夹紧所说下部管道的下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一个固定在所说上部与下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上,并在二者之间垂直延伸的活动轨道;以及一个装在活动轨道上,能够上下移动并夹紧所说上部与下部管道之间的任何一个管道,使探测器围绕该管道扫描的探测器扫描部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新颖的结构,该管道周边自动扫描装置可以自动地对一组沿水平方向排列在狭窄空间中的管道进行自动检查和作业,因此可以减少检查和作业的劳动,并可以提高检查和作业的精度,以及可以改善检查和作业的可靠性。
结合附图参考,下面关于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的叙述,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会更加明显。
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用于锅炉中水平排列型过热器管道的管壁厚度测量系统中的上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图1是正视图,图2是沿图1中Ⅱ-Ⅱ线的纵剖面图;
图3到图5表示在同一个管壁厚度测量系统中的下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图3是正视图,图4是俯视图,图5是沿图3中Ⅴ-Ⅴ线的纵剖面图;
图6到图8表示同一个管壁厚度测量系统中的探测器扫描部件,图6是正视图,图7是俯视图,图8是同一部件在夹紧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9和图10表示现有技术中在锅炉内部检查和修理的情况,图9是纵剖面图,图10是图9中X线圈起来的那部分的透视图。
现在参考图1和图2,上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7被表示成这种状态;导向轮2a放在水平排列型过热器中的最上部的过热器管1上,夹紧爪3a夹紧最上部的过热器管1,这些夹紧爪3a靠气体压力打开和关闭。另外,支承这些夹紧爪3a的两个气动手4a分别经过臂6连接到气缸5a上,因此如在图1中所见的该部件能够沿左右方向横向移动。
活动轨道8固定到上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7上,并从7向下悬垂。
图3到图5表示这种情况:下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11通过导向轮2b和夹紧爪3b装在水平排列型过热器中的最下部过热器管10上。在部件11中还装有用于打开与关闭夹紧爪3b的气动手4b和移动夹紧爪的气缸5b。活动轨道8的底部装在这个下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11上,与下部支承/横向移动部件相联系的还有牵引活动轨道8的牵引电机12,与电机耦合的齿轮13,以及预定的牵引力加到活动轨道8上时使牵引电机12停止的电磁刹车装置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西电力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关西电力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4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