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8104080.0 | 申请日: | 198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56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5-18 |
发明(设计)人: | 矢野纯一;大木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新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H21/02 | 分类号: | C07H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全永留,张绮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酸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医用核酸衍生物的一种新颖制备方法。
核酸是核糖等的糖结合在嘌呤环或者嘧啶环上,由磷酸介于它们之间,并以链相连而成。
核酸中的RNA(核糖核苷酸聚合物)是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它具有核糖作为糖,糖部分以磷酸二酯键相连结。在构成核酸的碱(例如肌苷、腺苷、胞苷、尿苷等)的嘌呤环或者嘧啶环部分,两条链以所谓互补的方式由氢键相连构成螺旋状的立体结构。由于这种含有二条链的核酸可期待具有有效的生理活性,因此迄今为止已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58(1974)等]。
在本说明书中,其中把作为合成双键RNA的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衍生物称为“poly I·polyC”衍生物,而将其的构成单元,即多聚肌苷酸和多聚胞苷酸分别称为“poly I”和“polyC”。
近年来,人们业已知道,各种天然或合成的双链RNA具有干扰素产生能(フィ-ルドウ。Proc.Nat.Acad.Sci.U.S.58 1004(1967)。フィ-ルドウ。Proc.Nat.Acad.Sci.U.S.58 2102(1967)。フィ-ルドウ。Proc.Nat.Acad.Sci.U.S.61 340(1968)。タィテルウ。Proc.Nat.Acad.Sci.U.S.58 1719(1967)。フィ-ルドウ。J.Gen.Physiol.56 905(1970)。デクラ-ヶウ。Methods in Enzymology 78.291(1981)]。
综上所述,现归纳如下:
作为干扰素,诱导物的合成核酸衍生物一览表
(Ⅰ)均聚物·均聚物复合体(以poly Ⅰ·polyC作为基体的双链核酸聚合物)
(1)改性碱
多聚肌苷酸·多聚(5-溴代胞苷酸),多聚肌苷酸·多聚(2-硫代胞苷酸),多聚(7-脱氮杂肌苷酸)·多聚胞苷酸,多聚(7-脱氮杂肌苷酸)·多聚(5-溴代胞苷酸)。
(2)改性糖
多聚(2′-叠氮肌苷酸)·多聚胞苷酸。
(3)改性磷酸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基(シチジン)-5′-硫代磷酸]。
(Ⅱ)交替变换共聚物
多聚(腺苷酸-尿苷酸)。
(Ⅲ)均聚物·共聚物复合体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尿苷酸);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4-硫代尿苷酸)。
(Ⅳ)合成核酸与聚阳离子的复合体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多聚-L-赖氨酸(称为“poly I CLC”)。
(Ⅴ)其他
多聚肌苷酸·多聚(1-乙烯基胞苷酸)。
如上所述,近年来已发表了许多有关双键RNA,特别是以poly I·polyC作为基体的衍生物的报告。而且,有人综述了有关含有它们的一系列核酸衍生物及其结构活性[デクラ-クウ。Texas Reports on Biology and Medicine 41 77(1982)]。
本发明人以现有技术为基础,发现,poly I·polyC,以及以它作为基体的各种衍生物,在以全部分子的大小分布作为沉降定值时,通过将该值调整为4S~13S(碱基数为50-10,000左右),则它们既保持了以下所述的生理活性,而其毒性又大为降低,对此本发明人提出了专利申请[特愿昭62-167433号,以及根据该申请提出的国内优先权声明]。
在上述研究的同时,为了高效率地取得上述目的物,本发明人对于下述操作进行了各种研究:
(1)将分子大小的分布统一在50-10,0000左右碱基数范围内的操作[在本说明书中,将分子大小的分布调整在一定范围内的操作称为“分级”。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伴有低分子化现象,故分级也意味着“短链化”);
(2)用二种单链核酸聚合物使之成双链核酸聚合物的操作(在本说明书中,称为“退火”(アニ-リング)。
表示核酸分子大小的单位常用的碱基对(或称“bp”),是由核酸的碱基数来表示其分子的大小(10bp系指具有10个碱基的双链聚合物)。在本说明书中,因为还要处理双链聚合物以外的核酸聚合物,故而使用“碱基数”的术语来代替bp(例如,所谓“10碱基数”则表示具有10个碱基的核酸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新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新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40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