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桑麻绸无效
申请号: | 88105874 | 申请日: | 198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88105874A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曾素质;何茂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平昌县丝绸厂;四川省平昌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7/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达县地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显忠,陈学平 |
地址: | 四川省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桑麻 | ||
本发明的桑麻绸是一种由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交织而成的纺织品。
目前,市场上仅有真丝绸、动植物纤维交织的绢麻绸等,但尚无桑蚕丝与麻、棉混纺三种纤维交织的丝绸。真丝绸、绢麻绸或麻棉混纺布均工艺复杂,需空调,要求恒温,湿度大,织庇多,织造效率低,经、纬线需进行浆纱或柔软处理后才能织造。这些织品不能将桑蚕丝、麻、棉三种天然纤维的风格融为一体。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织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织造效率高,织庇少,而又能集桑蚕丝、麻、棉纤维的优点为一体的衬衣面料和外衣,高档服装里料和面料。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其目的的:用动物纤维桑蚕丝,植物纤维麻棉混纺纱交织成桑麻绸,该绸中各纤维组分含量之重量百分比为:
桑蚕丝 21-44%
麻纤维 32-43.5%
棉纤维 21-35.5%
各组分含量之总和为100%
本发明的纤维组分中,动物纤维桑蚕丝采用2/20/22旦或2/40/44旦白厂丝,麻棉纤维采用21S-32S麻棉混纺纱。
本发明的织造工艺为:将桑蚕丝纤维组成的经线进行前处理,进行翻、络、整经,然后织造,再以丝棉结合的练染工艺进行染整,即烧毛、练、漂和整理。织造时,以桑蚕丝作经线,以麻棉混纺纱作纬线,经密50-60根/厘米,纬密24-30根/厘米。
由于本发明含有上述桑蚕丝、麻、棉等三种天然纤维,并按上述比例和织造工艺进行织造,使得该桑麻绸集桑蚕丝的细腻、滑爽、柔软,麻纤维的挺括、坚韧,棉纤维的保温抗寒吸湿为一体,使各自的风格融于一个品种中,具有良好的外观效应,可作衬衣面料和外衣,高档服装里料和面料、睡衣等,穿着舒适美观。本发明的工艺简单,不易空调、湿度小,纬线不需前处理、不浆纱。织造效率比同样的真丝绸高3-4倍,比棉麻混纺布也高2-3倍。织造本桑麻绸时断经少,不断纬、不缩纬、织庇少。因此本发明的桑麻绸比同样规格的真丝绸成本低,外观及服用效应比真丝绸好,可代替部分真丝绸,为丝绸工业创造了一个新的类别,对本工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改革推动作用,有广泛的市场。又由于该桑麻绸的桑蚕丝含量低于50%,可作纺织品销售(不只限于丝绸出口),且不受国外配额限制,因此是一种创汇的出口品种。
实施例:
实施例1、桑麻绸最佳配方(以重量百分比计)
桑蚕丝 21%
麻纤维 43.5%
棉纤维 35.5%
各纤维组分含量之总和为100%
(一)试验方法步骤内容:
(1)工艺参数选择
经纬线选择:经线采用桑蚕丝,2/20/22旦或2/40/44旦白厂丝,等级不低于2A级;纬线采用21S55/45R/C麻棉混纺纱,外观及内在质量不低于一等,麻采用苎麻。
组织:平纹或斜纹或小提花。
织造密度:经密50-60根/厘米,纬密24-30根/厘米。
幅宽:外115厘米,内114厘米,匹长45米。
织造规格:钢筘:幅宽(厘米),外120.5,内119
钢筘筘号:24/13,2/4
经线数:外经72×2,内经5712
(2)测定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和在不同伸长下的弹性恢复率,测定纤维摩擦系数等,看是否达到标准。
(3)试织观察检测运转情况,断经、断纬、缩纬和织庇情况,绸面效应等。
(4)通过四川省纺织纤维检验所检测;断裂强力,缩水率、织造缩率(下机时缩率)。
(二)结果分析
(1)试织观察:运转正常,不断纬、不缩纬、不断经、织庇少、绸面效应好。
(2)四川省纺织纤维检验 所检测结果:
断裂强力(公斤):经向 5×20(厘米样布)37.5
纬向 5×20(厘米样布)51.8
缩水率:经向 幅宽 114厘米 4.56%
纬向 幅宽 114厘米 1.64%
织造缩率:5.43%
由上可知,与其他绸类相比,桑麻绸的断裂强力达到国家部颁标准,个别指标超过国标,穿着柔软爽快、挺括、舒适美观、耐磨、
实施例2 桑麻绸配方(以重量百分比计)
桑蚕丝 26%
麻纤维 38.5%
棉纤维 3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平昌县丝绸厂;四川省平昌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未经四川省平昌县丝绸厂;四川省平昌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5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