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打点定位式动平衡机无效
申请号: | 88106680.X | 申请日: | 198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52A | 公开(公告)日: | 1990-04-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经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经一 |
主分类号: | G01M1/26 | 分类号: | G01M1/26;G01M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打点 定位 动平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平衡机,特别是一种自动打点定位式动平衡机。
现代动平衡机不论其为软支承的或硬支承的,不论其用何种显示方式,都是测出其不平衡点相对于预定之基准点的角度,然后按仪器所示角度人工定位的,定位误差每增5.7°,平衡效率降低10%,在生产线上的紧张工作中误差是难免的,先进动平衡机的不平衡减少率可达90%以上,按其鉴定指标,大多数转子本应一次平衡合格,但由于人为误差的存在,依然只能是反复测量,反复平衡。有些转子选择基准点也不容易。
技术指标所表达的不平衡量减少率,与实际工作的平衡效率是不一致的。前者为一计算值,没有包含操作误差,显然,技术指标越高,操作误差的影响越突出。
本发明的任务就是为消除此人为误差,而改为在测量过程中的自动打点定位。
现代动平衡的显示方法,不论其为极座标形式或为分量形式,均包含座标分解,它是有误差的。这个系统误差是由座标轴的非对称性和非正交性形成的,它把园表现为椭园,有明显的方向性。由于这个方向性误差的存在而使整机误差的校正为不可能。采用打点定位排除了座标显示,可将不平衡量降低率提高到>95%。自动打点定位使这项指标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平衡效率,可以保证满足一次平衡合格的要求。
由于测量必须在保持转速稳定在某一预定值的条件下进行,而平衡必须在转子静止的条件下进行,反复测量,反复平衡耗时甚巨,尤其糟的是这个反复过程把仪器测量的操作与配重(或去重)的操作集中在一人,使操作的准确度和动平衡机的利用率都大大降低。在定位准确度能保证一次合格的条件下就可把配重(或去重)的操作分开进行,流水作业,就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几倍,这就是本发明的实际意义。
为了实现一次开机完成平衡,人们多年来一直在对激光去重式动平衡机进行实验研究。困难在于飞溅和效率。激光每次发射之后要有一个较长的积累能量的过程,至今效率很低,不符实用。而打点定位只要求做出定位标记,以能识别为度,是高效率的。
激光可用为打点定位,但价格昂贵,结构复杂。高频电火花打点定位是廉价的现成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后。图中:
1-转子,
2、3-左、右传感器,
4-左、右分离和定标电路。
5、6-左、右通道滤波器。
7、8-左、右幅值检测器,
9、10-左、右控制脉冲发生器,
11、12-左、右联动的打点按钮,
13、14-高频、高压脉冲发生器,
15、16-左、右打点电极。
由图可见,如果把13、14换为闪光管,并安装在15、16的位置上,它就是双通道左、右同测的闪光式动平衡机。由7、8指示其不平衡量的大小,由闪频停相法指示其不平衡点的位置。此原理是众所熟知的即:经5、6滤除了干扰信号而保持不平衡信号相位不变,由9、10产生的控制脉冲使闪电瞬间与不平衡点通过15、16位置的瞬间准确相同,于是闪光就准确照射在这个不平衡点上,完成了定位显示。
现在13、14改为高频高压发生器,它发出的就不是光,而是高频高压电脉冲,经过电缆送到电极15、16上,它就不是显示位置,而是把这个位置用电火花打上标记,这就是本发明的原理。
高频放电的特点是不要求转子1与其它部分有电通路,而电能都只消耗在这一点上,它是安全和方便的。为跳过5mm的空气隙,大约需要3.5KV,若打点占宽为1.8°,则脉冲占宽系数为1/200,脉冲功率是平均功率的200倍,这样的发生器是很经济的,平均功率50瓦就足够打点之用。
显然,采取大功率的电脉冲也可以完成修正平衡的电加工,它比激光更方便、更廉价,它没有激光发生器所必须的积累能量的过程,因而是高效率的。高频自动去偏重的结构图与上述相同,只是应当在15、16上加装防飞溅的装置。
高频频率应选择在不对广播通讯产生干扰的频率上。
附图所示的结构,自4以后和15、16之前也可以改用单通道左右转换,即只用一套滤波、定位脉冲和高频高压发生器,而用左、右转换开关对左右分别进行测量和定位。
以上我们曾借助于众所周知的闪光式动平衡机来简化结构原理的说明。但它不仅适用于软支承动平衡机,同样也适用于硬支承动平衡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经一,未经王经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66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