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电器的隔振装置及其车轮装置的安装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88106760.1 | 申请日: | 198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26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大坪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27/06 | 分类号: | H01F2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晓舒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电器 装置 及其 车轮 安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树脂铸型变压器,干式绝缘变压器等以常压空气作为绝缘及冷却介质的感应电器的隔振装置及其车轮装置的安装部结构。
作为树脂铸型变压器,干式绝缘变压器之类感应电器,作为其绝缘及冷却介质,因不采用绝缘油等可燃性物质,防事故灾害的性能优良,同时,不必装入容器中,有体积小的特点。因此,常被用作市区地下变电所等楼房的变电设备。但是,因地下变电所一般都狭小,变压器的搬入及移动所使用的搬运机械受到明显的限制。把变压器装上车轮装置,就可以利用人力方便地进行移动。同时,为了防止运转中变压器的铁心及线圈的振动传到房屋的地板、墙壁波及整个建筑物,要求设置中介隔振装置,以避免振动的传播。
图10表示过去的结构,为有部分断开剖面的侧视图,带有线圈3的铁心2,靠连接板5与图上末显示的上部框架相连接,并设有夹住铁心(例如“]”字状)的下部框架4以及沿框架4两侧水平方向向上开口延伸的“]”字状支臂4A。另外,6是把“]”字状钢材以方形框架状方式连接的基础框架。并设有与下部框架侧面支臂4A相对的向上开口的“]”字状支臂6A。支臂6A延伸出的尺寸大于支臂4A。7是基础框架6和下部框架4之间的中介隔振装置,如安装结构详图图11所示:为了防止变压器主体1的振动传动基础框架6一侧,该装置依靠以下结构:连接螺栓71垂直固定于基础框架侧支臂6A,并穿过下部框架侧支臂。被连接螺栓71穿过的隔振橡胶72具有穿通支臂4A的凸部72A,由弹性材料构成,支臂4A把以铁心2,线圈3为主要部分变压器主体弹性地支承在基础框架6上面的隔振橡胶72上,从支臂4A上侧开始,有罩在隔振橡胶72A上的的缓冲圈73及抗压圈74。锁紧螺母75使连接螺栓71和抗压圈74相衔合。保持支臂4A和支臂6A的弹性连接。
另外,8是依靠固定板6B而安装的基础框架6的支臂6A顶端的车轮装置,如图12所示,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装配有车轴82的车轮81,为了在支撑时,车轴82两端能自由转动而横跨车轮两边的“]”字状车轴轴承83,垂直于车轴82且下端部分固定在车轴轴承83的安装螺栓84及止转销85。安装螺栓84及止转销85贯穿固定板68,依靠锁紧螺母固定,使变压器整体能很容易地在同一方向上移动,同时依靠把定位设置的。从基础框架6以“L”字状延伸出的固定配件9和底面基础配件相联接,也就能够防止由地震等引起的变压器的移动或倾倒。
在过去的构造中,由于隔振装置7和车轮装置8在支臂4A及6A伸出方向上位置错开,互相保持独立。因此,此方向的基础框架6的宽度W较大,通常它比线圈3的外径还大。不仅需要很大的设置空间,且在须把变压器放入机壳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机壳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由于基础框架的大型化,给变压器的移动作业造成困难。还有,由于支臂上产生的弯曲力矩效应,必须使用断面系数很大的“]”字状钢材,造成了基础框架的复杂化及增加了车轮装置方向转换的难度。由此,给靠人力移动变压器造成困难,不得不使用起重装置来进行安装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是:依靠尽量减少隔振装置,及车轮装置的安装结构空间,使基础框架小型化且简易化。据此,使变压器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移动作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设有多组夹装在固定于包括有铁心与线圈的感应电器主体的下部框架和支撑变压器主体的基础框架之间的隔振装置,和凸设在基础框架的下方的车轮装置。通过其下端固定在前述车轮装置的车轴轴承上,同时以基本在垂直方向上贯穿基础框架,隔振装置及下部框架的公用连接螺栓使之弹性地连结的一起。
在上述方案中,下端固定在车轮装置的“]”字状车轮轴承上的连接螺栓垂直贯穿于基础框架,隔振装置及下部框架,使下部框架和基础框架之间保持弹性连结。这样,隔振装置和车轮装置之间隔着基础框架,上下保持重层配置,原来为安装车轮装置而伸出的支臂得以缩小,因此,可使基础框架的构造小型化,又因隔振装置与车轮装置重层配置使作用于基础框架的弯曲力矩大大减小,因而基础框架的结构可更为简易,如可制成平板。车轮装置是通过隔振装置,弹性地联接在框架上,车轮转向方便。加上基础框架的小型化,便变压器的移动变得简单易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67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高温可折叠型玻纤过滤网布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往复式内燃机的曲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