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8107332.6 | 申请日: | 198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21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比特·约翰·博恩丹;斯多特麦克莱克雷恩;基尔博特·桑多斯;罗吉·阿兰·贝尔;克瑞斯多芬·欧尼亚-比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克罗瑞德无噪声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9 | 分类号: | H01M10/39;H01M2/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郑松宇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能量 转换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碱金属能量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个外壳、一个把壳内分成两个电极区的固体电解质元件和一个连接到电解质元件上的电绝缘元件的步骤;用热压粘接把至少一个金属元件密封到绝缘元件上的步骤;把第一金属元件固定到第二金属元件和把第二金属元件固定到壳上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元件比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更厚。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第三金属元件固定到第一金属元件上,因而把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元件和所述第三金属元件之间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金属元件和第三金属元件中至少有一个是环形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把绝缘元件固定到电解质元件之前用热压粘结法把第一金属元件直接固定到绝缘元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和所述的绝缘元件一层层堆起来并对该堆层施加粘结压力和加热使多个第一金属元件同时分别粘结到绝缘元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外壳是圆柱形的,电解质元件是管形的,而第一金属元件是环形的,其中开有中心孔,通过该孔插入一个集电器并跟第一金属元件用绝缘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热压粘结把环形第一金属元件内周边的窄的内部区域固定到绝缘元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粘结到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上的一个环形金属垫圈施加粘结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环形的第一金属元件被固定到绝缘元件上并且电解质元件已大体上跟绝缘元件相连接起来以后,沿外壳的一端的周边把外壳焊接起来以密封所述的两个电极区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绝缘元件是管形电解质元件的一个盘形陶瓷盖,并用热压粘结法把一个内金属元件固定到盖上来提供一个密封集电器周围的金属元件,集电器通过该内金属元件和在盖上的孔插入。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金属元件和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同时焊到盖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粘结到所述的金属元件上的一个环形金属支撑元件把粘结压力加到所述的内金属元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金属元件制成一个平的环形板,其外径小于上述的第一金属元件的内径,并且内金属元件只有外周边被热压粘结到盖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一个金属加固垫圈贴着它的内周边粘结到所述的内金属元件上,垫圈的外径比内金属元件与盖的密封处直径小,并且集电器被密封且是与加固垫圈电连通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7,9-11和11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绝缘陶瓷元件由α氧化铝制成,而电解质元件由β氧化铝制成。
16、一种碱金属能量转换装置,具有一个外壳,在壳内设置的把壳内区域分成两个电极区的一个电解质元件,连接到所述电解质元件上的一个电绝缘元件,用热压粘结法固定到绝缘元件上的第一金属元件和粘结法固定到绝缘元件上的第一金属元件和粘结到上述金属元件并与外壳相连一个所述的电极区的第二金属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元件比第一金属元件更厚。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装置,其中还包括固定到第一金属元件上的第二金属元件,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的一部分被夹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元件和所述的第二金属元件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是圆柱形的,电解质元件是管形的,而第一金属元件是环形的并开有中心孔集电器插入孔中且与第一金属元件绝缘隔开。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的内周边的窄的内部区域热压粘结固定在所述的绝缘元件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元件夹在金属支撑垫圈和绝缘元件之间,并且热压粘结到该两元件的一个环形区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克罗瑞德无噪声电源有限公司,未经克罗瑞德无噪声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733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