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电感应式交流输电线路绝缘子检测表无效
申请号: | 88200640.1 | 申请日: | 198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26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15 |
发明(设计)人: | 梁江东;李健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电部武汉高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勤 |
地址: |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感应 交流 输电 线路 绝缘子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系统交流输电线路带电检测不良绝缘子的仪表。
目前电力系统不良绝缘子的检测采用火花间隙放电。依靠绝缘子上的电压在一个预调好放电电压的小球球隙上放电来判断绝缘子的好坏。在电压较低和日光的情况下,较难判断是否放电。在短绝缘子串的测量中,被检测的绝缘子放电时,该片绝缘子上的电压将加在其它绝缘子上。这就可能造成绝缘子的损坏或绝缘子短路,导致停电事故。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用火花间隙放电检测绝缘子的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使绝缘子的检测判断准确,不受电压和日光的影响,减轻测量时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在测量时,不发生放电现象,从而保证了绝缘子和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静电感应式。其工作原理见附图1。被测绝缘子上的电压被引至一对平行板电极(1)、(2)上,在两电极间形成电场。电极分为测量电极(1)和辅助电极(2)。在测量电极(1)的的中部有一个测量感应面(4)。感应面(4)与电极(1)绝缘并在一个平面上,它经一取样电阻(6)与外壳(7)相联。测量时,被测绝缘子上的交流电压在两电极(1)、(2)之间产生电场,在测量电极(1)的感应面(4)上感应一个与电场强度成线性关系的感生电流。在该电流流经取样电阻(6)时,在取样电阻上得到一个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经放大器(8)放大后与一个预先设定的电位经比较器(9)比较,判断被测电压是否大于此设定值。当其大于设定值时,给出一个声音提示,表示被测绝缘子良好,承受了工作电压;当其小于设定值时则无声音提示,表示被测绝缘子已损坏,没有承受工作电压。
为了保护内部电路,感应面可分为内外两层如图2。外感应面(5)不与内部电路发生联系,内感应面(4)与外感应面(5)之间采用绝缘(11),内感应面(4)通过取样电阻(6)与外壳(7)相连。测量时内感应面(4)从外感应面(5)感应产生感生电流信号,正常工作。当发生偶然外部故障时,内外层间的绝缘(11)保护了仪表的内部电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测量信号是由两平板电极(1)、(2)间的电场感应产生的,两平板电极间的距离取得足够大,可以满足目前交流线路绝缘子所承受的最大分布电压。故测量时不会发生电极间的放电现象,从而保证了线路和绝缘子的安全运行。
测量时,该仪表固定在绝缘操作杆上,将接线叉固定在仪表的金属杆(12)、(13)上。操作者持操作杆将接线叉叉在被检测的绝缘子的两端进行绝缘子检测。
下面用附图说明实施例:
图1,测量原理图
1--测量电极 2--辅助电板 3--绝缘支承 4--感应面 6-取样电阻 7--金属外壳 8--放大器
9--比较器 10--报警器 12,13--金属杆
图2,双层感应面原理图
4--内感应面 5--外感应面
11--内外感应面之间的绝缘物
图1中,电极(1)固定在金属外壳(7)上,金属杆(12)与金属外壳(7)相联。金属杆(13)与电极(2)相联。电压经过金属杆和外壳引至电极上。感应面(4)固定在电极(1)中部,且与电极(1)绝缘。内部电路装在外壳(7)内,取样电阻(6)的一端与感应面(4)相联,另一端与金属外壳(7)相联。
图2中,外感应面(5)固定在电极(1)中部,与电极(1)在同一平面,且与之绝缘。内感应面(4)与外感应面(5)依靠绝缘物(11)绝缘。内感应面(4)与电极(1)绝缘。取样电阻(6)一端与内感应面(4)相联,另一端与外壳(7)相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电部武汉高压研究所,未经水电部武汉高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06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