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无效
申请号: | 88201252 | 申请日: | 198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88201252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张俊飞;李凤岐;郭俊毅;喻作禹;赵普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波;张俊飞;李风岐;郭俊毅;喻作禹;赵普信 |
主分类号: | F01N3/10 | 分类号: | F01N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排气 净化 消声器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汽车排气净化和消声的装置。
在汽车的排气中含有CO、CH等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在大气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此外,排气噪声也给社会造成危害。对汽车排气的机外净化与排气噪声的控制,以前是采用净化器与消声器分体的结构。这种分体的结构会给安装和生产带来困难,同时,对于在用车的改造也难以推广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专利申请CN85204085提出了一种将净化和消声合于一体的净化消声器。这种净化消声器取得了一定的净化消声效果,但仍不十分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净化消声效果的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净化消声器包括进气管、外筒、内筒、排气管消声腔和装有净化催化剂的净化腔。其中,净化催化剂由金属催化剂和稀土蜂窝催化剂构成;进气管和排气管之间还装有消声板;消声腔至少有4个,它们的体积比值均不为整数;至少有2个消声管安装在消声腔中,且它们在消声腔中所伸出的长度不相等。利用金属催化剂和稀土蜂窝催化剂对CO、CH等有害气体的良好净化作用增强净化效果。由于消声腔至少有4个,且它们的体积比值均不为整数,加上至少具有2个消声管,同时,消声管在消声腔中所伸出的长度不相等,因此,消声的频带较宽。此外,利用消声板也能提高消声的能力。
该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金属催化剂和与之相结合的稀土蜂窝催化剂因此,净化效果十分明显。据长春汽车研究所测试,加装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消声器后,发动机怠速运转时,排气中CO的含量为0.02%左右,CH含量为150ppm左右。这一含量远低于GB3842-83所规定的相应指标的最大值(CO为5%,CH为2500ppm)。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本实用新型在发动机转速小于1200转/分以前消声效果十分明显。净化催化剂采用金属催化剂和稀土蜂窝催化剂相结合,比单纯用金属催化剂的成本要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附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未画安装卡子。
该净化器包括一个进气管(1)、外筒(3),内筒(4)、排气管(18)、消声管(5)、(8)和装有金属催化剂(13)及稀土蜂窝催化剂(14)的净化腔。进气管(1)和排气管(18)上可开有消声孔(2)和(19)。消声孔(2)的数量可为42个,消声孔(19)的数量可为60个。上述金属催化剂(13)呈瓦楞形,可采用ABO8金属净化催化剂。而稀土蜂窝催化剂(14)可采用堇青石质多孔陶瓷催化剂。金属催化剂(13)位于内筒(4)与稀土蜂窝催化剂(14)之间。消声管采用2个即消声管(5)和消声管(8)。消声管上开有消声孔(7)、(10),并且被安装在消声板(9)上。消声板(9)焊接在内筒(4)上。该净化器在靠近排气管(18)的一端还有一块消声板(16),消声板(16)焊接在外筒(3)上。金属净化催化剂和稀土蜂窝催化剂依靠框架(12)固定。净化器共有4个消声腔即(6)、(11)、(15)和(17),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20、86、18和175毫米。消声管(5)、(8)在消声腔(6)中伸出的长度为消声腔(6)长度的 1/2 和 1/4 。消声管(5)、(8)的长度分别为134和100毫米。进气管(1),消声管(5)、(10)、净化腔、排气管(18)依次按顺序排列。进气管(1)的内径为64毫米;消声管(5)、(8)的内径均为30毫米;排气管(18)的内径为50毫米。消声板(9)、(16)可采用带孔的钢板,其厚度为2毫米。消声板(9)上可开43个孔,孔径为10毫米,消声板(16)上可开139个孔,孔径为7毫米。汽车发动机的排气从进气管(1)流入,其中一部分直接穿过消声板(9)到达消声腔(11)中,另一部份则穿过消声管(5)和(8)到达消声腔(11)中。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经过消声腔(6)、(11)消声板(9)消声后在净化腔中被金属催化剂和稀土蜂窝催化剂滤掉CO和CH,然后,在消声腔(15)、消声板(16)和消声腔(17)中再次消声,从排气管(18)中排出。这一实施例尤其适用于CA20发动机,也适用于其它在用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波;张俊飞;李风岐;郭俊毅;喻作禹;赵普信,未经李波;张俊飞;李风岐;郭俊毅;喻作禹;赵普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1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