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相电动机起动元件自动切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201258.4 | 申请日: | 198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51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22 |
发明(设计)人: | 董录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P1/02 | 分类号: | H02P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相 电动机 起动 元件 自动 切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控制或保护装置。
为了产生和加大起动转矩,单相异步电动机从停转到起动升速过程中,要在辅绕组回路中接入电阻或电容器作为起动元件。为避免辅相绕组和起动元件长期通电烧坏,在电动机完成起动后,要用起动切除装置将起动元件及时切除,已有的起动元件自动切除装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电流型继电器
如图1所示,继电器线圈串入主相绕组或电源回路,起动合闸后,继电器吸合,电动机转速升高到一定范围,电流急剧减小,继电器返回,其常开接点切除起动元件。
2.电压型继电器
如图2所示,继电器的电压线圈并接在辅相绕组上,随电动机转速上升,辅相电压也升高,继电器吸合,其常闭接点切除起动元件。
3.复合型继电器
如图3所示,为了提高动作灵敏度和可靠性,继电器有电流电压两个线圈,同时利用主相电流和辅相电压的大小或相角变化作为切换信号。
4.以电流、电压或同时电流和电压作为控制信号的晶体管或晶闸管继电器,实现无触点控制。
5.利用正温度系数非线性电阻(PTC)兼作起动元件自动切除装置。
6.离心开关、时间继电器及其它。
上述各种型号的切除装置存在下述问题:
1.电流型继电器从运转到停机不能接进起动电容器,所以不能作快速正、反转控制,而且对每种规格的电动机需分别整定动作电流,有时还难以满足灵敏度和可靠性要求。
2.常规的电压型继电器只能整定动作电压,不能整定返回电压,在电动机带大惯量负荷,缓慢升速时,易发生颤动而烧坏接点。
3.复合型继电器能比较好地满足电动机的起动切换要求,但结构复杂,成本高。
4.PTC元件和晶体管继电器只适用于几十瓦以下的小电动机。
5.离心开关切除起动元件是目前国内、外在单相电容起动,电阻分相起动和双值电容电动机上广泛采用的一种,然而,离心开关因受冲击力太大,可靠性低,其动作值难于调整和检测,常因拒绝动作而烧坏辅相绕组,且由于离心开关的转速返回系数很低,不能作快速正、反转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结构简单、可靠,能对单相异步电动机作快速正、反转的起动元件自动切除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它可以是中间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或交流接触器。在继电器的线圈上接入两个附加电阻,一个附加电阻通过继电器的常闭接点与线圈并联;另一个附加电阻与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并联后再与线圈串联。该两个电阻的作用:一是通过改变电阻值以调节切换装置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二是提高装置的速动性,保证在电动机缓慢升速时不致因发生顫动而烧坏继电器接点。理论与实践均表明,针对不同性能的电动机,正确选用继电器和电阻值,可以作到:当电源电压在相当范围内波动时,电动机能作正常起动、运行和快速正、反转控制,继电器不会发生顫动而烧坏接点。
现以单相双值电容异步电动机为例,对其工作原理作一说明。
图4是原理图。
图5是电动机的转矩M和辅相绕组电压U随转速n的变化曲线。下标Q表示“起”动,G表示“工”作。
如图所示,辅绕组两端并接电压型继电器线圈J,在起动过程中,其线圈与电阻R1并联,与R2串联。R1与常闭接点J2相串;R2与常开接点J3相并;另一对常闭接点J1与起动电容器CQ串接。
当电动机转速上升到nd时,信号电压上升到UQ曲线的Ud,继电器动作。这时J2打开,J3闭合,电阻R1和R2都断电,继电器牢固吸合。与此同时,J1断开起动电容器,电动机转矩由MQ曲线过渡到MG曲线,信号电压由UQ曲线的Ud值过渡到UG曲线的Ud值,电动机继续升速,直到工作点P,转入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可靠,寿命长。
本装置采用普通的电压型电磁继电器,不必制造专用的电器产品,而且其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可以离开电动机而独立进行调节。
2.适用于快速正反转起动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12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