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用途伞套无效
申请号: | 88201358 | 申请日: | 198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88201358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0-19 |
发明(设计)人: | 柳村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村吉;陈梓荣 |
主分类号: | A45B25/18 | 分类号: | A45B25/1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丰新枚,何培硕 |
地址: | 香港皇后大道中27***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途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多用途伞套,尤其指一种固定于伞本体上的伞套结构。
一般传统的伞套结构是伞套与伞本体相分离,因此往往在使用伞时容易丢失伞套。伞套虽是附件,但在出外旅游或上街购物时,它愈加能发挥使伞便于携带且美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多用途伞套,除可防止伞之遗失外,更可防止伞面磨损或刮破,增加伞面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多用途伞套,这种伞套结构是利用拉链将伞本体包覆于外层伞套内,而外层伞套的长度可因人的身材不同而作适当的调整,并可作为背带,肩带,或腰挂方式或吊挂于脖子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多用途伞套,当外层伞套套置于伞本体上时,该外层伞套的反面是干的,因而可防止雨伞用过后让雨水或灰尘弄湿弄脏衣物,沙发或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多用途伞套,使外层伞套及伞套带也可以折叠入内层伞套内,形成香包之形状,增加其使用时之美观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作伞套时);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折收成香包型时)。
图中内层伞套(1),拉链(3),外层伞套(2),拉链(6),伞套带(7)(8),扣体(9),伞本体(4),握把(5),铁片(铁丝)(10)。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内层伞套(1),外层伞套(2)及伞套带(7)(8),固定于伞本体(4)尾端的握把(5)所组成。其中伞本体(4)如同通常使用伞折收时的状态,以便套入伞套内而易于携带。伞本体(4)之末端的握把(5)底部环设有一凹槽,该凹槽内可嵌设铁片(10)(或铁丝),以便将内外层伞套(1)(2)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握把(5)上。
内层伞套(1)呈长条矩形之布条状,是由雨伞布或防漏的帆布所制成的较小块的伞套结构。内层伞套(1)纵向的两端布边上缝有拉链(3),可将敞开的内层伞套(1)因拉链(3)之拉启而形成一套管状,而内层伞套(1)一端是置于握把(5)之凹槽上方,藉铁片(10)压住而嵌固于凹槽内来实现定位。
外层伞套(2)与内层伞套(1)相同,同样呈长条矩形之布条状,由雨伞布或帆布制成,外层伞套(2)的长度较内层伞套(1)长,以便将伞本体(4)及内层伞套(1)一同包覆于外层伞套(2)内,外层伞套(2)纵向之两端布边上同样也缝有拉链(6),可将敞开之外层伞套(2)拉启而形成一套管状,外层伞套(2)一端同样置于握把(5)之凹槽上方,并藉铁片(10)压住而嵌固于凹槽内使其定位。
二伞套带(7)(8)是长短不同的带子,分别缝在外层伞套(2)的一端,且同样也可由雨伞布或帆布制成,其中较短伞套带(7)的一端并具有一扣体(9)。扣体(9)与一般书包或背包的扣体相同,只须较长伞套带(8)的一端穿入扣体(9)便可达到扣合之效果。
如图2所示,如果欲套置伞本体(4)以便于携带时,可将外层伞套带(2)的拉链(6)拉开,然后由握把(5)端包覆于伞本体(4)外侧,待伞本体(4)全部纳于外层伞套(2)内之后,再将拉链(6)拉上,便完成伞套之组合,以便保护伞面免于磨损及刮伤,而此时露于外层伞套(2)外侧的面是原先未套置前之反面,故此面较干净,不会有雨水或灰尘沾及人之衣物上;至于外层伞套(2)一端之二伞套带(7)(8),可以藉扣体(9)扣合,以便于伞套可以背在背上,吊挂在脖子上或挂在腰上;伞套带(7)(8)之长度也可因人的身材而调整,故使用上是相当方便的。
如图3所示,如欲将本实用新型折收于内层伞套(1)内而置于握把(5)底端,以形成状如香包来增加其美观及方便时,可先将外层伞套(2)及伞套带(7)(8)分别装入敞开之内层伞套(1),然后将内层伞套(1)之拉链(3)拉上,形成如图4所示之造型,以便于手持握把(5)而使用该伞具,其中所包覆成形状似香包的面上可设置各种图案,以增加其美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伞套固置于伞本体上,当外层伞套包覆于伞本体上时,便具有保护伞面及携带方便的功效,当外层伞套及伞套带置于内层伞套内时,便可在伞本体的握把端形成香包状,具有美观,实用,方便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村吉;陈梓荣,未经柳村吉;陈梓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1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缩气体式水上救生器
- 下一篇:节能连续烧制青砖瓦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