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稳态接触器、继电器无效
申请号: | 88202831.6 | 申请日: | 198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73U | 公开(公告)日: | 198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卢耀森;胡玉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耀森;胡玉红 |
主分类号: | H01H51/08 | 分类号: | H01H5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黑龙江省大***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稳态 接触器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双稳态接触器、继电器,属电机控制电器技术领域,接触器、继电器主要用于远距离起动或控制交直流电动机、以及接通分断正常工作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目前现有的接触器、继电器为了维持电机或主电路工作,必须为线圈持续通电。本发明改变了以上状态,不用给线圈持续通电,可保证主电路正常工作,达到节电及起到简化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作用。
据一般统计,每新增加一万千瓦发电设备,约需要使用4万件以上各类低压电器或元件与之配套,而接触器、继电器就是其中主要部分,而且其需要量随电气化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增长。就一个50千瓦的电机所用继电器的耗电量,按每天运行16小时计算,将为一户普通城市居民的照明用电量。本发明就可将这部分能量节约下来。
本发明有参考作用的现有技术资料为《电机设计手册》,《能源》1984年第二期高林生的文章《节能继电器》,成都《电子报》1984年3月18日第11期第四版《有记忆功能的灵敏继电器》,成都《电子报》1984年10月21日第42期《停电记忆型交流接触器》,哈工大编《电工学》中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基本双稳态触发器”等。
下面对附图作一下说明:
图1为Ⅰ型双稳态接触器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Ⅰ型双稳态接触器稳态锁卡棘齿齿形展开示意图。
图3为Ⅱ型双稳态接触器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为Ⅱ型双稳态接触器稳态锁卡棘齿齿形展开示意图。
图5为Ⅰ型双稳态直流小继电器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6为Ⅰ型双稳态直流小继电器稳态自锁机构外观图。
图7为Ⅱ型双稳态直流小继电器结构原理示意图。
本发明的各种类型的实现方法如下:
一、Ⅰ型双稳态接触器。
1.结构特点说明
如图1所示,本接触器的静铁心(4)、动铁心(10)、电磁线圈(1)、触头固定架(12)、横梁(11)、及销轴(14)装在由绝缘壳体(2)、底盖(3)构成的盒内。动铁心(10)通过销轴(14)与触头固定支架(12)相联接,并在两者之间夹有横梁(11),横梁(11)的左右定位由触头固定支架决定。在触头固定支架(12)上装有上触头(18)和下动触头(16),在上下动触头之间装有触头压力弹簧(19)。上静触头(17)和下静触头(15)固定于壳体(2)上,横梁两端各有一孔,棘爪座(9)上端穿入此孔中,可相对横梁转动。棘爪座下端穿入稳态锁卡(6)中,稳态锁卡(6)由壳体(2),卡簧片(7)、底盖(3)限制移动自由度。棘爪座(9)上有上棘爪(13)和下棘爪(5),棘爪与棘爪座之间可以是一体件,也可以是两件紧固连接。棘爪座(9)上套有反作用弹簧(8),稳态锁卡(6)上端有偶数个等形齿,下端有偶数个深浅相间的非等形齿,并且位置与上等形齿相错。其齿形展开图如图2所示。
2.工作原理说明
设初始状态如图1、图2所示。上动触头(18)与上静触头(17)接触。当线圈(1)通电时,动铁心(10)下移,带动横梁(11)、棘爪座(9)压缩反作用弹簧(8)下移,下棘爪(5)退出稳态锁卡(6)下齿深谷(如图2所示)。上棘爪(13)接触稳态锁卡(6)上齿面滑道,在斜面的作用下,使稳态锁卡(6)与棘爪座(9)发生相对转动,上棘爪(13)进入稳态锁卡上齿齿谷底“a”点,线圈断电后,动铁心(10)、横梁(11)及棘爪座(9)在反作用弹簧(8)的作用下上移,上棘爪(13)退出稳态锁卡(6)上齿谷,下棘爪接触稳态锁卡(6)下齿齿面滑道,并在斜面的作用下,使稳态锁卡(6)与棘爪座(9)发生相对转动,下棘爪(5)进入稳态锁卡棘齿的浅齿谷底“b”点,此时上动触头(18)与上静触头(17)脱开,下动触头(16)与下静触头(15)接触。这是一种稳定工作状态。如果再想翻转到另一种状态,只需再给线图(1)通一下电,与上述过程相同,下棘爪(5)到达稳态锁卡(6)的“C”点,使下动触头(16)与下静触头(15)脱开,上动触头(18)与上静触头(17)相接。
二、Ⅱ型双稳态接触器
此种接触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
1.Ⅱ型双稳态接触器与上述的Ⅰ型接触器的结构主要区别在于:
(1).稳态锁卡(7)与触头支架合为一体,它与动铁心(6)通过销轴(4)相连。
(2).稳态锁卡的形状不同于Ⅰ型,形状如图3所示。它的棘齿滑道分为若干段,沿逆时针方向滑道的每一段的高度都是递增的,段与段之间发生高度越变,其高度变化展开图如图4所示。图中“a”、“b”、“c”、“d”的位置与图3A-A视图中所注的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耀森;胡玉红,未经卢耀森;胡玉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28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丙烯塑料编织圆织机磁控断纬停车装置
- 下一篇:导液(气)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