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动式拉限线开关无效
申请号: | 88203358.1 | 申请日: | 198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6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市塑料电器厂 |
主分类号: | H01H17/16 | 分类号: | H01H17/16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志良 |
地址: |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动式拉限线 开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产品。
现有的拉线开关主要是依靠金属片转盘上凸起的棘爪,在外力矩作用下,带动股木棘轮转动来实现电路通断的。其复位则靠具有压缩效应的扭矩弹簧扭转转盘臂来实现。有如下缺点:1、反复使用后,胶木棘轮打滑失效,复位困难;2、线绳易磨损、拉断;3、体积不易缩小;4、无通断标志。中国专利CN87200033介绍了一种节电拉线开关,操纵机构将横轴状态改为竖轴,设有通断标志,但仍未脱离原结构形式,同样存在前述1、2、3款之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上述之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直动式拉线开关。
本实用新型任务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的:开关操纵机构采用直动式触桥结构,其导筒、滑杆、棘轮、弹簧、定位环和线绳位于开关中心线上。拉线作用力方向与动触头运动方向一致,棘轮运动靠其滑杆相吻合的螺旋面接触,在开关下部设有通断标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开关通断可靠,使用寿命长;2、线绳不磨损;3、具有通断标志;4、板式结构,体积小。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附图:
图1开关总图。其中1定位环、2弹簧、3导筒、4壳体、5动触头、6静触头、7滑杆、8棘轮、9软管、10线绳;
图2是滑杆零件的A-A剖面图;
图3是滑杆零件的K向视图;
图4是棘轮的A-A剖面图;
图5是棘轮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将结合以上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见图1。壳体(4)用来包容主要零部件,触头采用触桥结构。静触头(6)固定在开关上部;动触头(5)与滑杆(7)固接;滑杆(7)、棘轮(8)、弹簧(2)、定位环(1)及线绳(10)依次装入导筒(3)、位于开关对称中心线上;滑杆(7)是阶梯轴形状,上、中、下三段直径不等;上段伸出导筒(3)用于安装动触头(5),中段外表面均匀开有三条竖直导槽。下端面上开有其宽度与导槽深度相等的螺旋面,形成六个锯齿、均布,下端则穿过棘轮(8)与线绳(10)连接,棘轮(8)为空心圆柱体,外表均匀开有与滑杆(7)相同宽、深度的三条竖直导槽。棘轮(8)上端面上共有六个棘点、均布,每个棘点的一面是螺旋面,其螺旋角与滑杆(7)中段下端面螺旋面的螺旋角相同,棘齿的另一面平直,齿高至螺旋面底边,构成卡槽;导筒(3)也是空心圆柱体,内表面由顶面至中部有三条竖直导棱,其宽度、高度与滑杆(7)、棘轮(8)导槽宽、深度相同。导棱下端头为螺旋面,其螺旋角与棘轮(8)棘齿螺旋面的螺旋角相同,弹簧(2)置于棘轮(8)下端,定位环(1)装入导筒底部,以限制滑杆(7)沿滑槽向下运动时脱出导棱。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是这样完成的:设开关起始位置为触头闭合位置,当作用在线绳(10)上的向下外力大于弹簧力时,滑杆(7)压迫棘轮(8)沿导筒(3)的导棱共同向下滑动,在棘轮(8)滑过导筒(3)导棱顶端后,由滑杆(7)螺旋面作用棘轮(8)转过一定角度,使其螺旋面上端一部滑入导筒(3)导棱顶端螺旋面上,当线绳(10)拉力小于弹簧力(即松开线绳)时,棘轮(8)在导棱螺旋面与弹簧力作用下继续转动,直至导棱卡入棘轮(8)卡槽中为止,实现棘轮(8)带住滑杆(7)停在使动触头(5)处于断开位置上;当重新使外力大于弹簧时,滑杆(7)又一次压迫棘轮(8)使其卡槽脱出导棱,棘轮(8)便又在滑杆(7)螺旋面作用下,向原方向转过一定角度,使棘轮(8)导槽滑入导棱中,再次令外力小于弹簧力(即松开线绳)后,棘轮(8)便在弹簧力作用下,向上推动滑杆(7)至起始位置,实现触头闭合。
壳体(4)内的一段线绳紧套着一根红色(也可是其它颜色)塑料管(9)。当开关处于断开位置时,伸出壳体(4)之外,以显示开关通断状态。
导筒(3)内表面的导棱数和滑杆(7)、棘轮(8)的导槽数相同,可以是3-6。
定位环(1)、导筒(3)、壳体(4)、滑杆(7)、棘轮(8)均由绝缘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市塑料电器厂,未经洛阳市塑料电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33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桥式双流道热管余热回收装置
- 下一篇:十三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