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机防尘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203531.2 | 申请日: | 198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61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1-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其桢;孟励;杨大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瑞安市城关计算机配件厂 |
主分类号: | G12B9/02 | 分类号: | G12B9/02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向东 |
地址: | 浙江省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机 防尘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微机防尘罩的改进发明,特别适用于当前长城CH、长城286、东海、紫金、浪潮等国产微机和IBM公司进口的各种微机不用开启防尘装置即能正常操作而又能使微机外观一目了然的防尘保护罩。
公知的微机防尘设施通常是用布做的套子、防辐射则是用玻璃做面罩、参观使用时要卸掉套子,而且要有放罩子的地方,特别是在展示厅里和柜台前,参观者和购买者都要一台一台地揭掉布幔子,才能见到真面目,很不方便,而且开机时也不防尘。
鉴于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公知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使微机不用卸掉罩子即能进行操作的防尘保护装置,使人在防尘罩外就能对微机的外观一目了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对防尘、透明、散热、降低X光辐射都作综合考虑,使防尘保护装置装配方便,视感直观,运输安全。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将整个微机防尘保护罩的壳体分解成面板,左右侧装配板、顶盖和后盖等部件,便于产品的运输和携带。各部件均以P、V、C塑料硬片或有机玻璃或透明聚苯乙稀材料制成,在装配时,用装置插子或组装圆钮进行插接或搭扣安装,在面板上软硬盘和调节旋钮处设有操作孔,并配有活动插板,在开机时,推开活动插板即可操作和调节,为保护操作人员的视力,降低X光射线的辐射,显示屏幕采用茶色涂料,为防止微机在长期工作后的温升,左右侧装配板设计有散热窗,顶盖(E)也做成活动式在必要时打开散热。
按本实用新型设计主题所制作的微机防尘保护装置与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各种优点:在安装时只需将各部件插上装置插子和插孔,或对组装圆钮进行搭扣,罩在主机上,就成了主机和显示器一体化的罩子,既不影响开机,也不占工作面,而且罩子透明,装卸容易,便于运输和携带,软硬盘和开关调节部位配有活动插片,便于操作。本实用新型,工艺简单,原材料来源广泛,只需将各部件经组合模具浇注成型即可,按本实用新型设计主题所制作的防尘保护罩,对微机的防尘操作将会产生积极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板A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装配板B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侧装配板C示意图
图5为后盖板D示意图
图6为顶盖E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标号(1)的圆钮放大图
附图1、2、3、4、5、6、7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结构,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其实施例,首先用P、V、C塑料硬片或有机玻璃或透明聚苯乙烯制成面板(A)、左右侧装配板(B)、(C)后盖D和顶盖E等各部件,各部件根据微机造型而制成各种形状,P、V、C塑料硬片不但具有工程塑料的耐高低温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明度,真空吸塑技术比较成熟,而且价格低廉,加工容易。在各部件的边缘设有上下两个组装圆钮(1),结合附图1,面板(A)上有一个比较面板略为凸出的显示屏幕(8),并将显示屏幕涂上一层茶色涂料,既保持透明,又能降低X光射线,保护眼睛视力,使操作人员产生一种良好的安全感,同时在各部件的旋钮调节孔(5)和软硬盘操作孔(6)(7)和开关孔(4)设有活动插板,这样在停机和开机时,不需要装卸整体防尘罩,只需将操作部位的活动插板推开和插入即可。
为防止长期开机的温升,左右侧装配板(B)、(C)和后盖(D)做成百叶窗式散热窗(2),并将顶盖(E)做成活动式,这样就可以根据温升散热的需要,拿掉上盖,停机时轻轻扣上即可。结合附图4,后盖(D)的下部有一个电源接线孔(9),放下能够防尘,掀起便于接线。
当将微机安装这种防尘保护装置时,只需将各部件按图7已设计好的圆钮(1)与圆钮孔(10)搭扣组装即可,开机时,推开调节旋钮和软硬盘装置的活动插板,即能正常操作,不需要卸罩,利用该装置的透明度,对机内的各可见部位和数字或波形显示一目了然。在微机临时检修,需要拿掉防尘装置时,只要手指轻轻扣住左右侧装置板(B)、(C)的端手(3)即可提起,移开本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瑞安市城关计算机配件厂,未经浙江省瑞安市城关计算机配件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35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