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事故记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203761.7 | 申请日: | 198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77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杨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地质仪器厂 |
主分类号: | B60K35/00 | 分类号: | B60K35/00;B60T17/22 |
代理公司: | 地质矿产部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薛克先 |
地址: | 四川省重***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事故 记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随车测量和记录车辆行驶速度、超时驾驶和刹车状态的装置。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经常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超速和超时行驶造成的事故约占3/4。目前尚无经济有效地现代化监测记录装置,随车测量和记录事故发生前的车速、车速变化、刹车情况和超时驾驶情况,因而在事故发生之后不能提供事故之前汽车的速度等参数,致使许多交通事故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处理和使超时超速得到应有的控制。
本发明的任务是设计一种随车测量和记录装置,测量和记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各瞬间的车速、车辆行驶累积时间、刹车动作和刹车效果,并将刹车动作符号标记在各时刻测量的速度数据前面,以便为监理人员提供事故前的车速情况,判断刹车机构是否失灵,刹车压力是否合适,驾驶人员采取刹车措施是否果断有力等,也可为交通监理人员随时监测超速超时行驶状况提供证据。
本发明的汽车事故记录装置,是由权利要求1给出的技术特征实现的。
本发明的汽车事故记录装置,由测量汽车速度的测速探头、控制记录和打印输出的微机控制单元构成,两部分间由电缆连接。测速探头装在与汽车发动机相连的软轴和汽车里程表之间。当汽车行驶时,发动机带动测速探头的测速部分同步转动,将车速变换成一连串与其成比例的电脉冲信号,通过电缆送到微机控制单元进行处理和记录。如果需要观测车辆行驶情况,可用外接微型打印机打印出记录的结果。为了便于判断事故前的行驶状态,记录的内容包括:事故前64秒内采样率为4次/秒的车速记录、与车速相对应的车速变化曲线、标记在每个车速数据前面的刹车符号,以及连续行车累积时间记录。
下列图件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该记录装置的方框图。该记录装置由测速探头1、控制记录和打印的微机控制单元2、电源7、电缆5和6构成。测速探头1的一端与软轴3相连,软轴3将发动机的转动传递到测速探头1,测速探头1将汽车行驶速度转换成一系列与车速成比例的电脉冲信号,经电缆5送到微机控制单元2进行处理并记录到内存中。如果需要了解记录的内容,可将打印机4通过电缆6接到微机控制单元2,由打印机4的按键发出指令,将记录的内容打印出来。电源7用于微机控制单元2的内存部分的掉电保持。
图2为测速探头1的示意图。测速探头1有一根主轴8,它是由浮动方榫轴8a和输入轴8b,通过套在浮动方榫轴8a上的轴承座12和小横销18连在一起组成的。浮动方榫轴8a的端部适合与汽车里程表轴相耦合,输入轴8b的端部适合与软轴3相耦合。浮动方榫轴8a在轴承座12中有一定的浮动余地,以适应里程表轴的摆动。浮动方榫轴8a经轴承套15和轴承13固定在非磁性材料的外壳11a上,输入轴8b由轴承17固定在非磁性材料的外壳11b上,外壳11a和11b由螺钉14连接在一起。外壳11a的端部有一个适合与里程表外壳固定的连接装置9,外壳11b的端部10适合与软轴3的外壳固定。在主轴8上固定一只边缘带有若干个与平面相垂直的齿20的软铁园片16。在齿20的内侧有一磁钢21,它由磁钢座22固定在外壳11b上。在齿20的外侧有一只用于检测磁场变化的磁敏元件23,它通过引线板24固定在外壳11b上。磁钢21和磁敏元件23位于齿20的两侧,且中心线相互对准,两者之间的缝隙19可通过调整磁钢位置达到合适的间距,使齿20能无阻的通过缝隙19,并且在磁敏元件23上有最大的信号输出。当汽车发动机转动时,通过软轴3带动测速探头1的主轴8转动,软铁园片16随着转动,软铁园片16的齿20从缝隙19中通过。当齿20位于缝隙19中时,磁场被屏蔽,磁场强度减弱,磁敏元件23便输出一个脉冲信号。因此当主轴8转动一周,就有若干个脉冲信号输出,其数目与软铁园片16的齿20的数目相等。输出脉冲数经微机控制单元2换算,即可得到汽车行驶速度。
图3是软铁园片16的示意图。在软铁园片16的边缘带有若干条齿20,齿20与园片16的平面垂直。齿20的数目根据测量的速度范围、测量精度和磁敏元件的响应速度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地质仪器厂,未经重庆地质仪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37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