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动态继电器无效
申请号: | 88206940.3 | 申请日: | 1988-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063U | 公开(公告)日: | 1989-11-01 |
发明(设计)人: | 金正龙;何梅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47/24 | 分类号: | H01H47/24;H03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西直门***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动态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型继电器,特别应用于高可靠性和具有“故障-安全”性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可广泛用于铁路信号、交通运输、水电和工矿企业等自动控制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接口设备,如铁路信号、道岔控制;交流马达控制;电磁阀门控制;数控机械;遥控及保护系统等。
目前国内已有的动态继电器,如中国专利CN85201698公开的一种“动态安全型继电器”使用了一种在衔铁处、带有永久磁钢的偏极继电器,它的缺点是:
1、偏极继电器其吸起工作电压值较高,因此,它作为动态继电器使用时,在铁路现场就地取得电源比较困难,需另设专用电源。
2、偏极继电器的永久磁钢有退磁与消磁情况,一旦退磁或消磁,“故障倒向安全”就没有保证。
3、偏极继电器线卷两端并有一个大电容,是保障“故障倒向安全”和继电器可靠工作所必需的,但此电容延长了继电器的吸起与落下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采用单闭磁路继电器做为工作继电器与配套的电子电路板相结合构成一种多功能动态继电器,解决微机联锁与铁路信号,道岔等接口设备和作为其它计算机控制系统较大功率的外围接口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单端控制型多功能动态继电器由单闭磁路继电器(J)和单端控制型电子电路板(8)组成。双端控制多功能继电器由单闭磁路继电器(J)和双端控制型电子电路板(8)组成。
1、单端控制型多功能动态继电器的电路结构是: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光电隔离电路,其作用是将计算机的电源与第二部分(驱动电路)电源相互隔离,使计算机不受电源的干扰,第二部分为驱动电路,由晶体三极管、电阻、电容、二极管组成,其作用是把计算机输出的低电压,弱电流的脉动信号转换成较大功率的直流电压,第三部分为单闭磁路继电器作为工作继电器。(见图1)
2、双端控制型多功能动态继电器的电路结构:它与单端控制的动态继电器主要区别在于驱动电路(6、7)各用一个光电耦合器。在继电器线卷1-2端的接法上也有所不同(参见图2),当两个入口控制端都有控制信息输入时,继电器才励磁吸起,此时它起到逻辑“与”的作用,如果将双端入口控制并接使用便构成单端控制的动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单闭磁路继电器的优点是:
单闭磁路继电器没有永久磁钢并具有偏极继电器的特性。利用单闭磁路的特征,可做成单端控制和双端控制二种型式的多功能动态继电器,不论单端控制和双端控制型,驱动继电器的控制信息,都分别送入单闭磁路继电器二个线卷中并进行比较,若二个线卷中的电流方向相同,则继电器励磁吸起,从而大大提高了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另外,双端控制型的多功能动态继电器,它有二个控制端口,只有二个控制端口都有信息输入,继电器才能励磁吸起,此时,二个控制端口起到逻辑与的作用。
2、多功能动态继电器电路的优点是:
1)、第一、第二部分电子元器件故障时,均倒向安全。
2)、工作频带宽,能满足计算机各种输出信息特性的要求。
3)、输入信息与动态继电器的电源采用光电隔离,可与计算机输出接口器件(TTL,HTL,CMOS),很方便地相联接。
4)、抗干扰性能强,工作稳定可靠。
5)、不要求特殊电源。
6)、由于它工作频带宽,可用作亚音频轨道电路接收继电器。
7)、多功能动态继电器分为:单端控制和双端控制二种型式,选用双端控制型式时,可用二种不同控制信息输入,使继电器吸起,此时,它起到逻辑“与”的功能。
现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图1、为单端控制的多功能动态继电器原理方框图
图2、为双端控制的多功能动态继电器原理方框图
图3、为构成单端控制型电子电路图
图4、为构成双端控制型电子电路图
图5、为多功能动态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2、3、4、单闭磁路继电器线卷端子
5、光电隔离电路
6、7、驱动电路
8、电子电路板
9、有机玻璃盒
10、继电器手提把
11、继电器第一组中接点
13、继电器第一组后接点
14、衔铁
15、U形铁心
16、线卷
17、轭铁
a、继电器入口
b、继电器入口
H1、光电耦合器
H2、晶体三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未经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69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