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围棋子成型机无效
申请号: | 88208788.6 | 申请日: | 198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495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隶衍;石教善;吴兴;倪从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围棋厂 |
主分类号: | C03B7/00 | 分类号: | C03B7/00;C03B19/02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严生 |
地址: |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围棋 成型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围棋子成型机,用于围棋子的机械化生产。
传统的围棋子生产,将坩埚在炉子内加热,使坩埚内云子料达一定温度,操作者坐在炉子正前方,用勺将云子料勺一定量(一个子的量)提到炉口,烧在一块放在水平面上的铁板上,浇至6粒子后冷却即成,换一铁板,照上述循环,此工艺劳动强度大,高温操作,质量差,难以提高围棋子产量。
现有的围棋子成型是坩埚作为漏斗滴料方式,此工艺坩埚寿命短,成型质量差,(容易产生气泡)生产效率低。
为了克服传统围棋生产工艺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了一种围棋子的自动成型机。
本机由熔铁炉、传动、变速机构,吸料机构,围棋子成型机构和控制机构等组成。当变速机构定时转动一个2位时,就带动控制机构发出指令,通过吸料机构的氧化铝瓷管,在熔炼炉中吸取熔化的物料,并在接子板达到放料位置时自动放出,即可得到9粒围棋子。接着本机又可进行下一个循环,继续生产围棋子。
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围棋子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使之变为全自动机械成型,因而改善了劳动条件,并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图2是围棋子自动成型机总体结构图
吸料机构位于熔炼炉上方,9根氧化铝吸料管(2)由二组V型夹紧塊(3)在螺栓(4)螺母(5)组合成整体用螺钉(6)紧固在吸料座(7)上,每根吸料管(2)的下端有5毫米的圆孔,其上端用耐温橡胶塞(8)堵住成密封状态,在橡胶塞(8)上插入2根注射针(9),其中一个注射针(9)的连接头用塑料管(10)与5CC注射器(61)相连接。另一个注射针(9)的连接头用塑料管(11)与放气筒接头相连接。
吸料座(7)右侧有带圆孔的支耳与二根圆导柱(15)相滑动配合;吸料座(7)并与气缸活塞(13)用螺母(14)相连接,当气缸活塞作上下运动时,则带动吸料座作相应的上下运动;吸料座(7)上端有挂栓螺钉(12)与钢丝(17)相连接、钢丝(16)经过二个定滑轮部件(18)与平衡铁(19)相连接。
图3为吸料部件的A向视图
9根塑料管(10)一端与吸料管(2)的注射针(9)密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9个注射器(61)密封连接。每个注射器(61)由二个弹性夹(50)夹紧牢定、弹性夹(50)用螺钉(51)紧固在底板上,底板用螺钉(48)固定在吸料座(7)。注射器活塞(52)的凸台与拨叉(53)弹簧相连接,拨叉(53)用键(54)螺钉(56)与转动轴(55)紧固,传动轴(55)通过轴承座(57)紧固在底板(49)上。
在注射器(61)的后端有一个角铁(58)和调节螺钉(59)螺母(60)组成的注射器活塞限位机构,用于调节注射器(61)的吸气量的大小。
在底板(48)上安装气缸(62)、气缸活塞杆(64)用销子(65)与杠杆(66)成滑配合相连,杠杆用键(67)螺钉(69)与传动轴(55)之间互相紧固,气缸行程由角铁(58)和调节螺钉(70)螺母组成的调节机构来调节,使其满足吸气量的要求。气缸(62)有二个传送气压的塑料管(63)(71),此塑料管与气动站相连接,根据气动站发出的指令,气缸活塞作相应的动作。
参照A向图,在吸料管的右侧,安装有放气机构,有气罐(72)电磁单向气动阀(74)底板(75)组成,气罐(72)上端有9个接气嘴与9根塑料管(11)密封连接,气罐(72)下端接气,嘴用塑料管(73)密封连接,气罐(72)和电磁单向气动阀(74)分别用螺钉紧固在底板(75)上,底板(75)用螺钉安装在吸料座(7)上。电磁单向气阀的控制由其输入信号导线接控制部件的行程开关(96)。
参照图1、图2。二根圆导柱(12)二端由螺钉(19)紧固在支座(21)上,支座(21)和气缸(16)由螺钉(23)紧固在上支座(22)上。上支座(22)由螺钉(24)紧固在横梁(25)上,横梁(25)由螺钉(27)紧固在左右立柱(26)上。立柱(26)用地脚螺钉(28),螺母(29)与地面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围棋厂,未经云南围棋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87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