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液压激振器无效
申请号: | 88210099 | 申请日: | 198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88210099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 |
代理公司: | 东北工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激振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元件,是将直流液压动力源转化成作简谐运动的能量输出机械元件。
激振器是振动机械中产生激振力源的装置,现在广泛使用的传统的激振器有机械传动的惯性激振器及弹性连杆激振器。惯性激振器的工作原理是用原动机(电动机或液压马达)经或不经过传动装置驱动带有偏心质量的轴旋转,利用偏心质量产生的惯性力作激振力。弹性连杆激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偏心轴使连杆作往复运动,再由与连杆相连的弹性件将激振力传给振动台。上述激振器存在的不足是激振系统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大,重量重,机械传动调速困难,检修和安装需要拆卸许多部件,使设备停机时间长,尤其是当需要大激振力时,则此类激振器的质量大,且笨重,使安装拆卸及更换新件困难。此外,此类激振器的输出频率、振幅及最大力皆为定值,难以适应改变振动参量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产生较大激振力,机器本身质量小,整机的元件便于拆卸及更换,激振力与激振频率能调节,以适应振动参量变化,使振动机械在最优参数下工作的激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由液控自动换向和机械能输出两部分组成。
液控自动换向部分由换向滑阀阀芯、阀体、阀芯端盖组成。阀体的油孔孔道对称布置。阀芯装入阀芯孔后,用阀芯端盖将两端密封。
机械能输出部分由活塞、活塞杆、活塞缸体、缸孔端盖组成。
激振器整体即由上述两部分用螺栓联接在一起,两部分的油路都封闭于阀体的内部,外露的仅有一个液压油进口和一个液压油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整体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液控自动换向部分,由滑阀阀芯〔1〕、阀体〔2〕、阀芯端盖〔3〕组成。在阀体〔2〕上有阀芯孔〔4〕和油孔〔6〕,阀芯端盖〔3〕上带有困油空间〔5〕。下部分为机械能输出部分,由活塞〔7〕、活塞杆〔8〕、活塞缸体〔9〕和缸孔端盖〔10〕组成。在活塞缸体〔9〕上有缸孔〔11〕,缸孔端盖〔10〕上带有困油空间〔12〕。
为了便于对滑阀阀体〔2〕上的阀芯孔〔4〕进行镗孔及研磨,所以阀芯孔〔4〕采用通孔,将阀芯〔1〕装入阀芯孔〔4〕后,用阀芯端盖〔3〕将两端密封。阀芯端盖〔3〕上有困油空间〔5〕,作为换向滑阀阀芯〔1〕往复运动换向时的缓冲油垫。阀体〔2〕上油孔〔6〕孔道对称布置。阀体〔2〕上油孔〔6〕的面积及阀芯〔1〕对油孔〔6〕的开闭尺寸是根据要求的最高频率和压力油的流量决定的。活塞〔7〕将换向后的交变液压能变换成机械能由活塞杆〔8〕输出。为了便于加工,活塞缸体〔9〕的缸孔〔11〕用通孔,缸孔端盖〔10〕是带孔的盖,供活塞杆〔8〕由两端伸出。根据需要也可做成一端将活塞杆〔8〕伸出,另一端用闷盖密封。缸孔端盖〔10〕上也有困油空间〔12〕,作活塞〔7〕往复时的缓冲油垫。活塞〔7〕及活塞杆〔8〕的尺寸是根据使用的油压及要求的激振力来决定的,激振振幅(即活塞杆〔8〕的行程)是根据要求由设计油路口间的距离来满足的。上、下两部分用螺栓联接为一体,油路都封闭于阀体〔2〕的内部,外露的仅有一个液压油进口“P”和一个液压油出口“O”。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压力油由油口“P”进入换向滑阀阀芯孔,再经油路“A”流入活塞缸缸腔推动活塞向右运动,活塞相对端部的油则经油路“C”由油孔“O”排入油池。当活塞向右移动到打开油路“B”时,压力油由活塞缸腔经油路“B”进入换向滑阀阀芯端部油腔,推动换向滑阀阀芯向右移动将油路“A”封闭,使油路“P”与“C”接通起换向作用,换向后压力油经油路“C”进入活塞左端腔推动活塞向左移动。换向滑阀阀芯右移时,阀芯右端部的回油经油路“D”及活塞缸中间缸腔的油路“O”返回油池。当活塞左移到使油路“C”“D”接通时,此时压力油经油路“P”“C”“D”流入换向滑阀阀芯右端腔,再使换向滑阀阀芯左移将油路“P”“C”封闭使“P”“A”打开,液压油流入活塞左端缸腔使活塞再次右移。如此交替地接通油路“P”“A”与“P”“C”,就使活塞作均匀的往复运动。利用串连在液压油输入油路上的节流阀控制激振频率,利用减压阀控制最大输出激振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工学院,未经东北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0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