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声光报警自动钓鱼杆无效
申请号: | 88210540.X | 申请日: | 1988-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98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孙中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中凯 |
主分类号: | A01K87/02 | 分类号: | A01K87/02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薏华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皇***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声光 报警 自动 钓鱼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鱼器械,特别是声光报警自动钓鱼杆。
目前,钓鱼者使用的钓鱼杆种类很多,但多数是手动起杆和放线,因此,垂钓者精神要高度集中,稍有迟缓,鱼就可能脱钓。中国专利申请号为87211751的发明提供了一种鱼咬钩后,鱼杆能自动弹起的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垂钓者的精神疲劳,但是一人看多杆时,必须不时用眼扫视,而在夜间垂钓几乎成为不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鱼杆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鱼上钩后能自动弹起,同时实现声、光报警,白天夜晚均可使用的钓鱼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鱼杆分为前杆、后杆两段,并由销轴活动联接,可以折成直角,在前杆、后杆联接处装有拉伸弹簧,迫使两杆伸直。前杆杆体上有一槽口,带卡口的挂钩上端插入槽口内,并由通穿的螺栓活动联结,挂钩由锁紧弹簧锁紧,锁紧弹簧由螺栓固定在前杆上;后杆有螺纹孔,带螺栓的横臂组件拧装其上,横臂组件中部为通孔,挂钩尾部插入通孔中。横臂组件下端为槽口,触发器有卡头的一端插入槽口,由销轴活动联接,触发器的卡头与挂钩的卡口相对,当两段鱼杆折成直角时,触发器的卡头恰好卡入挂钩的卡口中,由于锁紧弹簧的作用,卡头卡入卡口保持稳定状态。触发器的下端由调整螺栓联接有两片胶垫构成的夹鱼线装置,其夹紧程度由调整螺栓调整。在横臂组件的上部用螺钉固定联接开关体,开关体内为一空腔,空腔内装有压簧,压簧顶起开关触扭,开关触扭上套装有金属圈,如无外力施加于开关触扭,金属圈与开关体腔内的触点片接触,导通报警电路。开关体上还联结有发光二极管。在垂钓时,将鱼杆的后杆直立固定于岸边,前杆折成水平状,触发器的卡头卡入挂钩的卡口中,由于挂钩上的锁紧弹簧作用,使装置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前杆成水平状时,触动开关触扭,报警电路断开,鱼线穿过触发器下端的夹鱼线装置,并适度夹紧。当鱼咬钩时,鱼线拉动触发器下端摆动,触发器卡头位置旋转,挂钩脱钩,拉伸弹簧迫使前杆弹起,同时,挂钩脱钩,开关触扭失去压力而弹回,金属圈与触点片接触,导通声光报警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优点是:能做到自动起钩,声光同时报警,减轻长时间集中精力钓鱼的疲劳,一人可照看多杆,尤其给夜间垂钓带来极大方便,在钓鱼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休息,尤其适应中老年人体力的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3是横臂组件示意图。
图4、5是前杆示意图。
图6是声光报警开关示意图。
图7是触发器示意图。
参看图1~7,前杆15的后端部为扁状,后杆11的前端部有一槽口,前杆15的后端部插入后杆11的槽口,由连接销4活动联结。前杆15的扁状端有一个拉伸弹簧8的连接孔,后杆11上固定有螺钉座9,其上拧装带拉伸弹簧11连接孔的调整螺栓10,拉伸弹簧11联结其上。前杆15上开有槽孔,有卡口的挂钩3联结端插入前杆15上的槽孔,螺栓2穿过前杆15和挂钩3的联结孔,使其活动联结。在螺栓2上还装有弹簧1,弹簧1的一端固定于前杆15的小孔上,另一端勾住挂钩3。由横臂和螺栓组成的横臂组件7拧装在后杆11的螺纹孔上,横臂组件7的中部为方形孔,挂钩3的尾部插入该方孔,横臂组件7的下端为槽口状,触发器18有卡头一端插入槽口,由柱销17活动联结。触发器18的下端用调整螺栓16联结两块夹紧胶垫19,鱼线14从夹紧胶垫19中穿过,根据需要拧动调整螺栓16取得适宜紧度。横臂组件7的上部用螺钉6固定联结开关体5,开关体5的空腔内装有开关触扭21、压簧24、金属圈23和触点片20。开关触扭21有一凸缘,开关触扭21的细部从金属圈23中穿过,卡在凸缘处,压簧24将开关触扭21的细部顶出开关体5的开口,在开关体5上有触点片20穿过体壁,体内部分可以和金属圈23相接触,体外部分通过导线13与发光二极管22和声响报警装置相接。在开关体5的下部有一带孔的凸台,发光二极管22从孔中穿过并固定其上。为了后杆11直立固定于地面,在后杆11的顶端固定联结一个锥体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中凯,未经孙中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05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