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涡流式燃烧多用节煤炉无效
申请号: | 88212668.7 | 申请日: | 198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81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服田;姜琢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服田;姜琢清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子平 |
地址: | 湖南省劳动厅锅炉***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流 燃烧 多用 节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煤炉,尤其适合于取暖。
已有的家用煤炉有炉壳、炉胆、炉门、炉盖、烟道及排烟管,炉胆有普通式和二次进风两种。这类家用煤炉燃烧时的高温区在炉膛中上部。当用于取暖时,高温热(烟)气流,仅经过烟道、排烟管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未充分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含有余热的热(烟)气流便排入室外大气,至使燃煤所产生的热量得不到充分利用,取暖效果差,而且一炉只能用于一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燃煤热量的涡流式燃烧多用节煤炉,尤其适合于取暖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并指定为说明书摘要附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完成任务的技术方案,设置由加热腔和循环水管组成的水加热、循环系统,循环水管上设散热器、加水罐,在炉膛上口处设涡流式燃烧室。具体结构是,在炉胆〔2〕周围设置加热腔〔3〕,该加热腔底部与循环水管〔9〕底段相接,上部与加热腔〔7〕相通,加热腔〔3〕上段与加热腔〔7〕之间为涡流式燃烧室〔4〕。加热腔〔7〕又与排烟管〔5〕处的夹层加热腔〔6〕相通,夹层加热腔接循环水管〔9〕上段,以构成水加热、循环系统,循环水管〔9〕上装有散热器〔10〕、加水罐〔15〕,涡流式燃烧室〔4〕与炉膛上口相通,来自炉膛的火焰在涡流式燃烧室内产生燃烧,同时,高温热(烟)气流也经此,由排烟管〔5〕排出。低温水由循环水管〔9〕底段进入加热腔〔3〕,经加热腔〔7〕和夹层加热腔〔6〕,与炉胆、涡流式燃烧室、排烟管内高温火焰、热(烟)气流等进行充分热交换后,流入循环水管〔9〕上段,并经循环水管、散热器散热,以达到提高室内温度、取暖的目的。散热后的低温水再经循环水管底段进入加热腔加热,以实现再循环。水循环是因低温水与经加热后热水的温差使水的比重发生变化而形成自然对流实现循环的。由炉膛产生的高温热(烟)气流与加热腔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后,再经烟筒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排入大气时,已接近于外界气温,使燃煤产生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结构由附图给出,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有炉胆〔2〕,炉壳〔1〕为金属外壳用保温材料填充而成,有炉门〔14〕、炉盖〔13〕;加热腔〔3〕与加热腔〔7〕由孔〔8〕连通,见图3;循环水管〔9〕上段接加水罐〔15〕,罐内水面与大气相连,加水罐〔15〕除供向循环水管内注入水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当循环系统内产生蒸气或热气时,其气体可由此排出,起安全保护作用;此外,循环水管底段上有放水龙头〔11〕。
实施例1,炉膛直径为10厘米;炉体直径为30厘米,炉高35厘米,排烟管直径为5厘米,循环水管管径为2厘米,循环水管上设置一组散热器,炉胆为二次进风炉胆,分两件制作,由炉胆本体和孔盖〔12〕组成,这样制作,可简化制作工艺,制造方便。该实施例可用于两房间取暖,炉子放一房间,散热器置另一房间,当取暖面积为30平方米,日耗煤7.5公斤时,可提高室温6~8℃。
实施例2,炉膛直径为12厘米,炉体直径为32厘米,炉高38厘米,排烟管直径为7厘米,循环水管管径为2厘米,循环水管上设置两组散热器,散热器为并联形式,炉胆为二次进风炉胆,结构及制作同实施例1。该实施例供三个房间取暖。当取暖面积为40平方米、日耗煤10公斤时,可提高室温6~8℃。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由炉胆处加热腔〔3〕、涡流式燃烧室处加热腔〔7〕、烟管夹层加热腔〔6〕和循环水管〔9〕组成的水加热、循环系统,循环水管上设有散热器,在炉膛上口处设置了涡流式燃烧室〔4〕,该室与排烟管相通。低温水由循环水管底段进入加热腔,与炉胆,涡流式燃烧室、排烟管进行充分热交换,被加热的水经循环水管、散热器散热,以达取暖目的;根据房间数可相应设置散热器,实现一炉多用;与同类煤炉比,可节煤40%以上,使用方便,效果好。尤其适合于家庭、机关、学校取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服田;姜琢清,未经李服田;姜琢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26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下部揿动的活动圆珠笔
- 下一篇:逆止虹吸水腔给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