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架空钢索涂油器无效
申请号: | 88212735.7 | 申请日: | 198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29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4-19 |
发明(设计)人: | 周达芬;徐明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1B12/08 | 分类号: | B61B12/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架空 钢索 涂油 | ||
本发明是用于架空钢索涂加润滑油、脂保养的装置。
架空钢索,尤其是敝露式的承载钢索,为了避免锈蚀、摩擦磨损,保持适当的柔性、挠曲度、足够的强度和使用寿命,要求用液态润滑油、脂涂加表面予以保养。高温,15天至40天,或经过30至50次工作进行一次,常温,100天至120天进行一次。
《林业架空索道》(广西林业学校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介绍了两种加油器-“柱塞泵式涂油器”和“齿轮泵式涂油器”。柱塞泵式涂油器是由行走轮(付凸轮)、挺杆、柱塞泵、进油管、出油管、空心轴、油箱、挡块、支架构成。行走轮轴一端固定一凸轮,当行走轮运转时带动凸轮转动,凸轮推动挺杆使柱塞泵工作,挺杆向上运动时,进油管将润滑油、脂从油箱中吸入油泵内,挺杆向下运动时,柱塞泵将体内的润滑油、脂输入出油管,经空心轴上的出油口流至涂油器的走行轮上。走行轮转动时,润滑油、脂便可涂加于架空钢索上。齿轮泵式涂油器的结构与柱塞泵式涂油器比较,多一个润滑油、脂滤清器、一个吊钩;在涂油过程中可对润滑油、脂进行过滤;吊钩挂运重物。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不过,齿轮泵的工作是靠链传动的,使泵内的齿轮转动带动油泵上下运动。这两种涂油器结构复杂,加工困难,体积大,重量超过100公斤,造价高,生产现场(野外)搬运困难。
中国林科院林机所主编的《林业机械》一九八七年第四期,刊登了湖南省江华林业采育场邓益宝同志发表的“索道加油器”,由油箱(付气筒),断续开关、油管、油室、小车、支架构成。油箱上附设有打气筒,以手动给油箱内增大气压;润滑油、脂与气混装一室;并形成气室。当小车运行时,小车上的凸齿下压断续开关轴柄,断续开关开启,油路打通,油箱中的润滑油、脂,在箱内的气压作用下,经油管喷入油室。小车每转一周,断续开关开启一次,即供油一次。供油既受断续开关的影响,又受油箱中压力变化的影响(开始大以后逐渐减小);供油断续、不均。通过油室、小车加在架空钢索上的润滑油、脂的多少就不均匀了。这台“索道加油器”,体积仍然大,重量超过100公斤,造价高,生产现场搬运困难,而且断续开关频繁的工作,容易疲劳破坏。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携带方便,造价低,在架空钢索上均匀地涂加润滑油、脂的装置。
本发明是由下列各零、部件构成,(见附图一至十二):
单向阀、输气软管、调压阀(附油压表)、输油软管、压力表(气压)等。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先将配制好的润滑油、脂装入 储油罐内,用高压气枪把空气打进储气罐中,观察压力表,当储气罐内的压力达到0.5Mpa时,即停止注气。然后将“架空钢索涂油器”挂在架空钢索运载货物的跑车吊钩上或下部连接螺栓上;卸下跑车上部连接螺栓或走行轮上的螺母,把喷油盒上的联接板套上,重新装上螺母,拧紧,让架空钢索穿过喷油盒上的平板刷与两个顺刷刷毛的中间,此时,启开调压阀,储气罐中的气体便经输气管道进入储油罐里,继续调整调压阀,观察调压阀上的油压表,使储油罐内的压力保持在如括号中其中的一个值(0.1Mpa、0.13Mpa、0.16Mpa、0.20Mpa)--恒值。或者,分别进行试喷,并记录喷油时间和流量,测出需流量,便可作为调整压力的依据。在启开调压阀的当时,储油罐中的润滑油、脂,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已经从输油管道,喷至喷油盒上的平板刷、顺刷的刷毛上了。调压阀调整好后,牵引运载货物的跑车,即可实现架空钢索全线均匀地涂上润滑油、脂。运载货物的跑车,其速度应控制在1.5米/秒以下,避免时快、时慢。
有的架空钢索,没有运载货物的跑车,可以用滑轮自配跑车,采用上述方法,实现架空钢索全线涂加润滑油、脂予以保养。
如架空钢索过长,储油罐中的润滑油、脂一次不能满足全线涂油的需量,可分两次,从两头向中间涂油;或者,改换喷头直径,减小流量,多涂一次的办法解决。
润滑油、脂用油量与流量的控制:根据实验,直径为28mm的架空钢索,每米长需用0.012升至0.015升的油量。如钢索长为500米,需油量则为6升至7.5升,跑完全程需333.3秒,如注入储油罐内的油量为7升,则流量为(7/333=)0.021升/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未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27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