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窃报警锁无效
申请号: | 88214575.4 | 申请日: | 198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86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杨依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依钟 |
主分类号: | E05B45/00 | 分类号: | E05B4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窃报警锁。
现有的报警锁的报警开关的信号发出,一般是通过锁舌的移位而触动报警开关,从而向报警装置发出信号。这样的报警锁虽然在锁舌被开启时能够自动报警,但若是无人及时前来擒贼,物主的东西可能被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防窃报警锁,它能够防御非原配钥匙或其他工具插入钥匙槽开锁,自动报警,而且生产工艺简单、造价低。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具有锁芯结构的)锁的锁芯后部增设有开锁报警开关,开锁报警开关由报警开关座和报警开关启动板组成,报警开关座的引出线接往该锁所设的报警装置,开关启动板前侧面所设的启动杆伸入锁芯钥匙槽的后部。
由于钥匙槽后部的部分空间被伸入的启动杆所占据,因此,该锁的钥匙也应开设有相应的缺口,以使主人在开锁时能避免触动启动杆。
当窃贼将非原配钥匙或其他工具伸入钥匙槽企图开锁并触动开关启动板的启动杆时,开关启动板移至报警开关座,使开锁报警开关导通指示报警装置报警。
上述的报警装置电路可根据工作要求予以设计,因而,上述开锁报警开关接往报警装置的接线脚数目也应根据报警装置电路的设计予以确定。它可以是两通路、三通路或四通路开关。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具体描述。
图1是实施例一及其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装置的开锁报警开关工作结构示意图。其中图a是开锁报警开关工作结构剖视图;图b是报警开关座正面视图;图c是开关启动板正面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活舌移位报警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门铃、报警组合电路原理图。
图5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报警开关座正面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二的开关启动板正面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三报警开关座正面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三开关启动板正面视图。
参照图1、图2、图3、图4,实施例一是一种多功能防窃报警门锁。它包括报警装置、锁体1、置于锁体内的活舌2和吊舌3以及设有锁芯座4和锁芯5的锁舌启闭机构6。
报警装置由设于锁体1上的组合电路盒体7和扬声器8构成。组合电路盒体内设有电池和集成电路,它们和盒体外的扬声器8、门铃开关9、设置于门锁内的开锁报警开关以及活舌移位报警开关构成门铃、报警组合电路。
开锁报警开关由报警开关座10和开关启动板11构成。报警开关座10与门锁原有的锁芯座定位盖板12一样设有两个螺栓孔13和转柄孔14。其转柄孔14前部所设的环形台15上置有环形铜板16,环形铜板与置于板上的L形铜片17由螺钉18固定于报警开关座上。报警开关座的前侧面上开设有接线槽19,接线槽通至座体前侧面到环形台15的锥形过渡面20。靠近环形铜板的接线槽倒置有L形铜片,L形铜片的一端由接线螺钉固定于接线槽上,另一端靠在锥形过渡面20上。开关启动板11由锥形圆台板21和启动杆22垂接构成。锥形圆台板中部也设有转柄孔23。
报警开关座10和开关启动板11通过转柄孔14、23空套在锁芯5后部的转柄24上,报警开关座10与锁芯座定位盖12相叠由锁芯座定位螺栓25安装于门上。开关启动板11前侧面所设的启动杆22伸入锁芯5钥匙槽的后部。
由报警开关座接线端a、b、c接出的三根引出线通往组合电路盒体7。
当窃贼将非原配钥匙或其他工具伸入钥匙槽企图开锁而触动开关启动板时,开关启动板后移,通过锥形圆台板21外缘的锥形面迫使环形铜板16上的L形铜片与倒置于接线槽19上的L形铜片相接触,于是报警开关座上的三个接线端a、b、c相互导通。报警装置获得开锁报警开关的信号。当作用于开关启动板前侧的作用力消失后,开关启动板在置于环形铜板16上的L形铜片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回复至原位。
活舌移位报警开关由触发开关27和拨动开关28串接构成,由其两侧接线端d、e接出的引出线接至组合电路盒体7。触发开关由设在活舌2上的动弹簧片26和设在锁体1上的静弹簧片48构成,动、静弹簧片相隔一定距离。拨动开关的拨动柄29设在锁体1后面的小窗口30上。
当拨动开关28处于闭合状态,一旦窃贼拉启活舌使动、静弹簧片26、48相接触,活舌移位报警开关即向报警装置发出信号。
当主人在家,为避免在进出门时因开启活舌而报警,可通过拨动柄拉开拨动开关,从而消除活舌移位报警开关的信号发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依钟,未经杨依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45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次曲线规
- 下一篇:袖珍一体化立体声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