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步分离盖戳机构无效
申请号: | 88217329.4 | 申请日: | 198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17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8-09 |
发明(设计)人: | 马贤祥;高大钧;张立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邮电部第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F3/00 | 分类号: | G09F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素萍 |
地址: |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 分离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封分离信函,在信函上加盖日戳的机构。
盖戳机构又称过戳机构,由分离部分、盖戳部分及传动部分组成,信函过戳,使运动着信流等节距通过盖戳部分,所谓节距就是相邻两封信的信头与信头之间的距离,现有的过戳机构,将成叠信函分离成一封一封地传递过去的等节间单封,目前,大部采用正压摩擦分离或负压摩擦分离两种;正压摩擦分离是采用橡胶轮,靠轮与信函摩擦力大于信函与信函之间的摩擦力原理,将信函分离成单封,而负压摩擦分离,是由真空泵抽气,使气箱表面与被分离信函产生一定负压力后,信函吸在分离带上被带走。负压分离的气箱呈平面状,由于我国信函质差,不够标准化,因此无论是摩擦分离,正是负压吸气分离信函,仍会出现双封信函一起被带走的现象;传统的过戳机都是利用信函到位,则信号控制离合器带动戳头运转,由于离合器动作的频次高,摩损也大,因而机构运转噪声大,维修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克服已有技术存在问题,提供一种单封分离可靠,结构简单、噪声低,维修方便的同步分离盖戳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同步分离盖戳机构,由分离部分、盖戳部分及传动部分组成,分离部分由动力轮、滚轮、吸气分离箱及分离带构成,吸气箱面呈凹曲线面,上开有若干通气孔,动力轮的外圆上均布着若干个销钉,分离带也有若干通气孔与气箱面上的通气孔相通,分离带宽度的中间部有若干个等距离孔,其孔之间的距离与动力轮上的销钉之间的弦长相等,分离带套装在动力轮、滚轮及吸气箱上,动力轮在运动时,其上的销钉插入分离带孔中,动力轮与分离带作同步转动,消除了分离带与该动力轮的滑移,保证了分离带以规定的线速度转动。盖戳部分由滚轮、输送带、压轮、电磁铁、日戳轮及上墨轮等构成,输送带套在若个滚轮及一个压轮上,与上墨轮相接触的日戳轮位于输送带外边,在压轮对面位置,当马达转动时,通过皮带轮及齿轮间的啮合传动,使分离带在动力轮驱动下绕滚轮运动,而同时输送带也被驱动,分离带上不信时,靠压轮与日戳轮相对滚动,日戳盖在信函上,当分离带上没有信函时,电磁铁被启动,拉动压轮远离日戳轮,虽然日戳轮常转,不再产生盖戳的功能,有信通过时,电磁铁一释放,便继续起盖日戳作用,分离带的动力轮与日戳轮转动是同步进行,而分离带的长度是日戳轮最大外圆周长的整倍数,因此确保了日戳盖在信函的指定的准确位置。由于消除了原机构中离合器开、关的冲击力,采用了日戳轮连续不断转动盖戳,机构运转噪声低,工作稳定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动力传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离部分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动力轮6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分离结构的部分左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日戳轮14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传动轮7与压轮10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中编号:
1-滚轮,2-吸气分离带,3-孔,4-气箱,5-滚轮,6-动力轮,7-传动轮,8-小传送带,9-张紧轮,10-压轮,11-输信轮,12-电磁铁,13-输信带动力轮,14-日戳轮,15-上墨轮,16-墨斗,17-导信轮,18-阻尼块,19-含油轴承,20-动力轮,21-轮齿,22-活动轮,23-销钉,24-字钉,25-戳头,26-斜块,27-橡胶套,28-摆臂杆,29、30、31、32、33、35-带轮,34、36、37、38、39-齿轮,40-轴。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由分离部分、盖戳部分及传动部分组成,分离部分由滚轮1、5,吸气分离带2、气箱4、动力轮6构成,吸气分离带呈环状,带宽的中心处有等距离的孔3,并有通气孔;动力轮6由轴40、含油轴承19、动力轮20、轮齿吃21及活动轮22构成,转动轴40垂直在底板上,轴40的上面中间部位固定一只动力轮20,其外圆若干均等分处各固定一只轮齿21,轮齿21呈柱体状,柱体的轴线平行于动力轮20的半径,轮齿之间的距离(即弦长)等于分离带孔3之间的孔距,动力轮20的两边的轴40上,各套装一只可转动的含油轴承19,两只含油轴承19上又分别固定连接一只活动轮22,安装好后,活动轮22外径尺寸小于轮齿21的长度;气箱4安装在滚轮1、5之间,气箱吸气面呈凹曲线面,其分上、中、下三个平面,上、下呈突出的凹线面,中间呈深进去开孔平面,吸气分离带2套装在滚轮1、5、动力轮6、吸气箱4上,分离带2与吸气箱中间深进去的开孔平面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邮电部第三研究所,未经邮电部第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73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