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灶内腔壶无效
申请号: | 88219376.7 | 申请日: | 198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55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跃 |
主分类号: | F24H1/18 | 分类号: | F24H1/18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南京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龙鑫,栗仲平 |
地址: | 江苏省泗洪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灶内腔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涉及一种煮水用壶,特别是适用于灶内的腔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煮水壶一般由壶体、壶底、壶嘴及壶把构成,并且通常是在壶底部位加热,使壶内的水变热直至沸腾,而在农村大都数家庭是利用柴灶直接使用煮饭用的铁锅烧水,这不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热能利用率也很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直接置于柴灶内膛中使用的灶内腔壶,而且能不影响柴灶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下述方式完成的:壶体内套装一个内胆,壶体和内胆的上沿相互吻合,呈密封连接,壶体和内胆的下沿通过环状壶底密封连接。上述壶体的形状可根据柴灶的内膛形状设计,一般可设计成圆柱形的壶体;内胆的形状可根据铁锅的底部外形加以设计。在壶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有进水管及壶嘴,由于进水管及壶嘴的存在,可方便地将水加入或放出由壶体、内胆及环状壶底构成的腔体。为了便于燃柴的添加,应在壶体及内胆的适当部位留出添柴口。
下面结合实施例所示的附图对本装置进一步详述。
图1为灶内腔壶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灶内腔壶局部剖示图。
参照图1,壶体〔1〕的内侧套装有内胆〔2〕,结合图2,壶体〔1〕和内胆〔2〕通过环状壶底〔3〕密封连接成一体,壶体〔1〕和内胆〔2〕的上沿相互吻合,也呈密封状连接。由壶体〔1〕、内胆〔2〕及环状壶底〔3〕构成了一个用以储水的密闭空间,形成灶内腔壶的腔体〔6〕。在壶体〔1〕上还设有进水管〔4〕及壶嘴〔5〕,进水管〔4〕的一端与壶体〔1〕导通,另一端(即注水口)最好呈喇叭状向上张开,注水口的位置应高出壶体〔1〕的上沿,最低应与壶体〔1〕的上沿处于同一水平面位置,以利于将水注入灶内腔壶的腔体〔6〕;壶嘴〔5〕的一端也与壶体〔1〕导通,另一端(即出水口)应低于环状壶底〔3〕,最高只能与环状壶底〔3〕处于同一水平面位置,以利于将灶内腔壶腔体〔6〕内的水排出或排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内腔壶可用金属材料(如铁皮、铜皮、铝皮等)制成,也可用陶土、 泥土等烧制而成。上述壶嘴〔5〕的出水口处最好安装水龙头〔9〕,用以开启或关闭壶嘴〔5〕来控制腔体〔6〕内水的排出。当然,为了降低灶内腔壶的造价,壶嘴〔5〕的出水口处可以不加装水龙头,此时可以在出水口上加接一根橡皮管,通过改变橡皮管管口的水平面位置来控制灶内腔壶腔体〔6〕内水的排出。从图1中可以看出,灶内腔壶还留有添柴口〔7〕,设置添柴口〔7〕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燃柴的添加。采用环状壶底〔3〕的好处在于能使灶内腔壶壶底的中央留有排灰孔〔8〕,以利于残灰的排除。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锅中做饭与壶里烧水同时进行,饭熟水开,具有室内无烟、节时、省柴、安全、卫生、提高热能利用率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在农村推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跃,未经张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93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