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径油涵蜗轮副无效
申请号: | 89101267.2 | 申请日: | 1989-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46A | 公开(公告)日: | 1990-09-19 |
发明(设计)人: | 周知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知 |
主分类号: | F16H55/22 | 分类号: | F16H55/22;B23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寸***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径油涵 蜗轮 | ||
本发明属机械工程,涉及传动装置,特别是蜗轮与蜗杆的啮合结构。由于本发明以“D”作为“径”的代号,故亦名大D油涵蜗轮副。
现有蜗轮副的啮合结构,有普通结构和“油涵结构”:
1 普通结构
普通结构即由(JB2318-78)所规定的,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蜗轮的轮齿在长与宽的方向、与蜗杆的轮齿全面啮合,形成面状接触。这种结构具有较高的传动强度和自锁能力,但由于接触面大,容易发热,再因润滑油难于进入啮合的齿隙,容易磨损和胶合,尤其在蜗杆转速较高,其圆周滑动速度每秒超过8M的情况下,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均比较低。
2 “油涵结构”
油涵结构与普通结构的不同之处,是蜗轮的齿顶圆弧半径和分度圆弧半径,均大于蜗杆的齿根圆圆弧半径和分度圆圆弧半径,使蜗轮与蜗杆的啮合的齿面,不再是面状的接触,而变为沿齿宽方向的线状接触,明显的减少了摩擦面积,并在没有接触的部位的齿隙,形成润滑“油”的“涵”洞,可明显的减少和改善齿面的摩擦和润滑状况。
2·1 现有的技术状况
在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机械设计手册》中,已编入“制造人工油涵”的原理图,其原理图:
2·1·1提供了蜗轮滚刀的轴心,要距离蜗杆的轴心1~1.25m。
2·1·2示明了沿螺杆齿顶圆的圆弧半径上所形成的“油涵”。
2·2 付诸实施的技术难点
由于油涵蜗轮副的制造的关键,在于蜗轮滚刀的直径要大于蜗杆的直径,因此,要使“油涵结构”应用于实际生产,使其成为产品,必须解决滚刀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尚未获得有效的解决,譬如:
2·2·1如果使用现有(JB2318-78)所规定的蜗轮的滚刀,当模数m=5,蜗杆的齿根圆直径为φ38mm,在采用油涵结构时,就要按38-(1×2×5)=28,将齿根圆直径减少为φ28mm,其径向强度将明显减弱。
2·2·2如果特制一把模数m=5,齿根圆直径为φ48的蜗轮滚刀,即38+(1×2×5)=48,虽然可以解决蜗轮的制造,却会使用户难于维修,不符合商品的要求。
2·2·3如果从标准上增加一个系列的油涵蜗轮滚刀,虽然可行,但会给从事维修的中、小工厂带来资金周转、成本,以及滚刀利用率等等难题,亦非上策。
2·3对现有“油涵结构”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已发表的“制造人工油涵”是一种技术设想,对开拓蜗轮副的油涵结构具有历史贡献,但长期以来,还存在关键性的技术难点,以致未能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还不“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产生积极效果”,尚缺实用性,不足以称为完整的、即业已成熟的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制造油涵蜗轮副的方法,及其系列产品,以实现和促进油涵蜗轮副的应用与发展。油涵蜗轮副将在防止和降低蜗轮机构的磨损、发热、胶合,改善蜗轮机构的润滑和散热能力,适应较高的输入转速和连续运转的时间,以及在改进蜗轮和蜗杆的材料等方面,获得积极效果。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 采用齿轮滚刀滚切油涵蜗轮副的蜗轮;
2 根据齿轮滚刀设计油涵蜗轮副的蜗杆。
3 参照《大D蜗杆和蜗轮的设计与滚切的方法》。
1 蜗杆
1·1 对应(工厂标准)规定的齿轮滚刀所设计的“Ⅰ型”常用系列的大D蜗杆,当模数m=5时,其分度圆直径(DI):
DI=75.94mm
1·2 径差(Dc)
按油涵结构的要求,蜗杆的分度圆直径要小于滚刀的分度圆直径,当采用齿轮滚刀滚切时,就要小于大D蜗杆的分度圆直径,即在油涵蜗杆和大D蜗杆之间存在径差(Dc)。径差的大小与齿高有关,也就与模数有关,因此,在选取径差(Dc)的时候,首先要选取径差的模数值(mc),本设计在选取径差的模数值(mc)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a 径差的模数值在0.2~8范围内;
b 尽量排除径差(Dc)的小数;
c 力求提高设计精度。
如模数m=5,选取的径差的模数值mc=1.188,该蜗杆的径差(Dc)则为:
Dc=mc×m
=1.188×5
=5.94(mm) (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知,未经周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12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景泰蓝制品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高硬耐磨涂层截齿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