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机无效
申请号: | 89101498.5 | 申请日: | 198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05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4-08 |
发明(设计)人: | 海因里希-鲁道夫·豪斯黑尔;弗里德黑姆·埃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道夫·豪斯黑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1/06 | 分类号: | E21C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曾建成 |
地址: | 联邦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机,特别涉及一种打炮眼用钻机,其具有一钻架以推进、拉拔由单根钻棒构成的钻杆、一推进系统、一给钻杆供压的驱动装置、一设于钻架上并与钻杆分离的扫气头、以及一设在钻杆前端的液动打孔锤(Im-Loch-Hammer)。
很久以来,上述这种类型的钻机就已为人们所知,并在矿山、隧道工程以及采石挖掘业方面获得广泛的运用。打孔锤的优点在于,其敲击力直接旋加在钻(凿)头上,相对于锤头设于钻杆后方的结构而言,钻杆上的能量损失由此而得以避免。对于借助压缩空气驱动的锤头,则工作气体可用于排除钻屑。这对于液压驱动的锤头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钻机在钻杆中必须设置三根管路,即一根给锤头输入液压,一根回送液流、另一根用于压缩空气吹除钻屑。这种结构本身也带来一定缺点,就是在更换钻杆时,液动设备必须关闭,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钻杆分离和(重新)连接时的液油损失和污染。
从这一技术状况出发,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本文开头所述的钻机,其克服上述的缺点,在钻杆前端设置一液压驱动打孔锤,实现简便快速的钻杆调换。
本发明的构思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钻杆的液压驱动装置给钻杆传递一往复回转运动,与至今通常的旋转驱动装置有所不同,现在所采用的是这样一种往复回转驱动装置,借此可将所需的软管安放在钻杆和钻孔壁之间的环形空隙中,从而不必在调换钻杆时将软管弄断。
为达到最佳的钻孔效率、保护所用的软管,钻杆的转动范围最好限制在180°-360°的回转角之间。
采用带变速箱的可逆式电动机作为驱动装置较有利。
从驱动装置至钻杆的扭矩传递是通过合模来实现的,最好是通过钻杆的一成型件,或者通过动力啮合来实现,最好是通过一夹紧装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钻杆的液压驱动装置设在一滑座一侧,该滑座可在钻机的钻架上滑动。带有驱动装置的滑座可借助进给链条经由扫气头、和/或经由分离的驱动装置进行动作。
为避免实际工作过程中所用软管的磨损,本发明的又一特征是建议钻杆具有两条朝外开口的纵向槽,用以安置打孔锤所用输入和输出压力油之软管。因此液压软管为钻杆所包围,并不凸出其外,从而进一步保证软管不受磨损。吹洗用空气直接通过空心钻杆输送。
钻杆纵向槽外缘区的宽度比内区小,因此软管通过狭窄区域压入纵向槽后,利用它本身的弹性又在槽中膨胀,故能安全地卡夹于槽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建议,钻杆还具有一开口向外的管道以安置用于吹洗空气的空气软管。
扫气头,至少在其下方,同样配备有纵向槽用以安放输液管和/或输气管。
钻杆在其端部设有相互匹配的模制件,用以与别的钻杆抗扭连接以及与钻杆纵向槽同心连接,从而不仅保证往复回转运动时转矩转动惯量)稳定地传递,而且各个钻杆逐一连接时与其纵向槽始终相互同心,否则的话就不能装配了。
模制件由设在钻杆一端的、凸出的螺栓以及钻杆另一端所存的空隙组成,此空隙与其模型是相互配合的。
端头相连的钻杆借助弹簧加载的夹紧销相互连接,因此可方便迅速地相互拆解或连接。
钻杆可配备吹气管,其一端位于钻杆中,另一端自由伸出钻杆外,同时钻杆中安置弹簧加载的夹紧销,该销过过吹气管横置在纵轴线上且嵌入相邻钻杆的壁孔中的定位处。
钻架上于两根待接连的钻杆连接区前设有一软管进线出线装置,借助该装置可在换杆时将新装的钻杆压入纵向槽中,或者在拉拔钻杆时从纵向槽中压出。钻杆推进时软管则相应推进而将突出的钻杆送入纵向槽中,或在拉拔钻杆时软管则被牵出纵向槽。
软管进出线装置设在钻杆驱动装置的滑座一侧,且同其驱动机构间接或直接连接,以使此装置随同传递至钻杆的回转运动一起动作,软管进出绕线装置对每根软管各具有一进线机构和出线机构,进出线机构由导轮和/或滑动导轨组成。每根软管的进出线机构是如此间隔布置的,以使从属的液压软管避开钻杆而围绕出线机构,且可在出线机构和配有钻杆的进线机构之间通过。
进出线机构可从钻杆区域拆除铰接。
钻机本身配备有用于输液管和必要时所用的输气管的圆筒,以使软管可始终自动保持所需的长度。软管长度无论如何必须完全满足待钻钻孔深度之要求。
为了更清楚地叙述本发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钻杆第一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钻杆第二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图2钻杆结构的两钻杆转换过渡范围的侧剖图;
图4是钻杆驱动装置设于上方的钻杆正视图;
图5是钻杆驱动装置设于下方的钻杆正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道夫·豪斯黑尔公司,未经鲁道夫·豪斯黑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14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