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麻类纤维羟烷基变性技术无效
申请号: | 89102430.1 | 申请日: | 1989-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35B | 公开(公告)日: | 1991-10-23 |
发明(设计)人: | 史勗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勗毅 |
主分类号: | D01C1/00 | 分类号: | D01C1/00 |
代理公司: | 江苏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奚胜元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麻类 纤维 烷基 变性 技术 | ||
本发明麻类纤维羟烷基变性技术,属纤维化学处理、纤维素纤维的接枝变性,技术领域。
麻类纤维的特点是刚直而无卷曲,因此可纺性差,大部分只能用于制作麻袋绳索等低档纺织品。虽然苎麻、亚麻、大麻等麻类单纤维较细,但大都亦只能纺中粗支纱(而中支纱一般也只限于36Nm左右),因此麻类中之姣姣者如苎麻产品的附加值也提不高,为此国内外都有苎麻变性技术的开发研究,如磺化法、乙酰化法、二甲基亚石风法、液氨法、碱变性法等,但大多综合效果不够理想,不是变性的物理性能不太好,便是所用变性剂有害、有毒、有严重污染,或者投资太大,成本太高,故目前仅碱变性法有少量工业化生产,因此就麻类(以苎麻为主)的化学变性技术而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而简捷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麻类纤维羟烷基变性技术,使麻类纤维通过化学变性处理,刚性减少,柔性增大,卷曲度大大增加,从而增加纤维的可纺性能。
麻类羟烷基化变性技术,所用麻类包括苎麻、大麻、洋麻、罗布麻等。麻类纤维的主要成份为纤维素,与烧碱作用使纤维的非晶区发生润胀生成碱纤维素,再与环氧乙烷或环氧烷烃作用在非结晶区生成羟乙基或羟烷基纤维素而更加膨胀,由于纤维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应力使纤维发生扭曲,呈现出外观卷曲同时使纤维的刚性亦发生改变,大大降低了纤维的初始模量增加了纤维的抱合力(由于变性苎麻纤维的卷曲度与纤维节结的膨胀呈竹节状,使纤维的抱合力大为增加)。
理论根据:麻类纤维的主要成份为纤维素故:
或环氧丙烷等亦可
麻类羟烷基化变性技术主要工艺过程为:
一、碱化:将精梳脱胶的麻类纤维按要求切断放入烧碱液NaOH中浸渍,与烧碱相作用,使纤维的非晶区发生润胀,生成碱纤维素,进行脱碱液。
烧碱液(NaOH)浓度为:100~250g/l
浸渍温度为:10~50℃
浸渍时间为:10~120分钟
二、羟烷基化(醚化):将通过碱化处理的麻类碱纤维素与环氧乙烷,或环环氧烷烃作用在非结晶区生成羟乙基或羟烷基纤维素而更加膨胀,由于纤维的结构变化所产生应力使纤维发生扭曲,使纤维的刚性下降增加了纤维的抱合力。
羟烷基化反应操作时将碱化处理过的麻类碱纤维素放入醚化反应器中,醚化反应器为防爆耐压反应专用设备,在设备布置与操作使用上有严格的安全要求加适量的环氧烷烃(C2H4O)或环氧乙烷,适当加热,同时对醚化反应器抽成一定真空度,进行羟烷基化反应。
环氧烷烃或环氧乙烷加入量:1~20%(麻类碱纤维重量百分比)
反应温度 20~70℃
反应时间 30~120分钟
真空度 >300mmHg
三、对羟烷基化反应终了的羟乙基变性麻类纤维进行水洗,并用酸中和,酸中和可采用一定浓度的硫酸(H2SO4)酸中和后再进行水洗,经水洗的羟乙基变性麻类进行脱水、上油、脱液,上油用人造纤维油剂(FAN TAX),烘干,打包入库。
采用麻类羟烷基化变性技术处理过的麻类纤维(羟乙基变性麻类纤维)与未变性处理的麻类纤维比有以下显著优点:
1、初始模量下降到未变性前的1/3,即纤维的刚性减小柔性增大了;
2、卷曲度大大增加,未变性前几乎没有卷曲,而变性卷曲度几乎接近羊毛又是永久性卷曲。
由于麻类纤维通过羟烷基化技术处理刚性减小,柔性增大,卷曲度大大增加,使得纤维的可纺性能即纺纱的支数提高从而大大提高麻纺织的经济效益。
麻纤维变性前后的主要物理指标对比(以苎麻纤维和大麻纤维为例)见附表1。
实施例:
以精梳脱胶苎麻纤维为例
工艺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勗毅,未经史勗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24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