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常合齿轮无级自动变速器无效
申请号: | 89102895.1 | 申请日: | 198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91A | 公开(公告)日: | 1990-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万民 |
主分类号: | F16H1/38 | 分类号: | F16H1/38 |
代理公司: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兴安 |
地址: | 黑龙江省双鸭***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齿轮 无级 自动变速器 | ||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领域。
根据CN87101898号发明专利申请,该无级变速装置实质是由两个行星轮系组成,使两个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两两相连。动力由其中一个行星轮系的系杆输入,由另一行星轮系的系杆输出。由一个可逆电动装置控制其中一对太阳轮的转速,而使另一对太阳轮的输出转速得到改变。实际上是应用两个动力系统,故该装置机动性能较差,适用范围很小,只能适用固定场所,不能适用于交通工具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机械传动中对无级变速器的要求,改变现有技术中无级变速传动机构的现状。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其特征在于,本发明采用半轴齿轮输入动力,另一半轴齿轮输出动力。其控制系统是由旁路另外的差速器和蜗轮蜗杆来完成的,并且可随阻力矩的大小变化自动改变传动比,不需增加附加的动力设备来控制。因而机动性能好,传动比调节范围大,传动效率高,加速性能好,起步快,并且结构紧凑,体积小,适用于各种机械变速传动机构。
本发明是由四个行星齿轮差速器、一对蜗轮蜗杆及与其相适应的外壳体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在动力传递过程中可实现无级自动变速。
差速器1的主要作用是:由半轴齿轮Z′1输入动力,由半轴齿轮Z″1输出动力,由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1控制其输入与输出的传动比。
差速器2的作用是将差速器1动力输出轴的半轴齿轮Z″1的转速与差速器1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1的转速变化信号综合调整传给差速器3。
差速器3的作用是将差速器2传递过来的转速变化信号调整为一个稳定的转速,并放大传递给差速器4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4,使Z4的转速恒等于输入轴转速的一半。
差速器4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4的转速恒定,这样当输出轴转速发生变化时,通过差速器4的半轴齿轮Z″4能非常准确地将变化信号传递给蜗杆。
蜗杆的转速由输出轴控制。差速器1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1的转速由蜗轮蜗杆控制。因蜗轮的自锁作用,同时控制了差速器2的半轴齿轮Z′2的转速。
本发明实施例如说明书附图所示。
差速器1的半轴齿轮Z″1经连动齿轮Z9、Z15、Z19、Z23分别与差速器2、3、4的半轴齿轮Z″2、Z″3、Z″4相连,其传动转速比为n″1∶n″2∶n″3∶n″4=2∶1∶1∶2;
差速器1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1经连动齿轮Z35与差速器2的半轴齿轮Z′2相连,传动齿数比为Z1∶Z35=1∶1,再经中间齿轮Z32与圆锥齿轮Z31相连,传动齿数比为Z35∶Z32=1∶2、Z32∶Z31=1∶5、即转速比n1∶n31=10∶1
差速器2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2经连动齿轮Z34、Z33与差速器3的半轴齿轮Z′3相连,传动齿数比为Z2∶Z34∶Z33=1∶1∶1。
差速器3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3与差速器4的行星齿轮外壳齿圈Z4相连,传动齿数比为Z3∶Z4=4∶1
差速器4的半轴齿轮Z′4与蜗杆同轴相连,并经蜗轮、圆锥齿轮调向使Z′4与Z1同向旋转,转速比为n′4∶n1=2∶1,蜗杆、蜗轮传动为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万民,未经李万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28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提式园林自动修剪机
- 下一篇:燃气爆炸喷涂装置的喷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