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人造石墨电极用的隧道炉无效
申请号: | 89103061.1 | 申请日: | 198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43A | 公开(公告)日: | 1990-04-18 |
发明(设计)人: | 三文字昌久;上村照夫;广井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7B9/26 | 分类号: | F27B9/26;C04B35/54;C04B35/6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铁良,叶凯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人造 石墨电极 隧道 | ||
本发明是有关制造人造石墨电极用的隧道炉,特别指将浸透沥青的炭电极烧成之后制造人造石墨电极之际能有效使用的隧道炉。
历来,人造石墨电极的制造过程如下:把沥青和石油系或者煤系针状焦炭等原料搅拌混合并按所希望的形状成形和烧制而得到的浸含沥青的炭电极载于台车上,用耐火箱将该炭电极罩起来,顺序送入由予热区、烧成区和冷却区构成的隧道炉。
然而,浸过沥青的炭电极在予热区一旦被加热到沥青的熔点以上时,沥青就会从炭电极熔融流出。
特别是在使用非密闭结构的台车的场合,沥青从耐火箱底部的泄漏很显著,气液状沥青将造成隧道炉内污染,沥青附着在台车车轮上会使其运行困难,沥青燃烧产生的大量活性物使工作环境恶化,沥青燃烧还会严重的损坏耐火箱。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曾提出过特公昭60-29642号所记载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图1所示之隧道炉。即,在炉20内,沿其长度方向敷设轨道21,台车22就载于轨道21上。
台车22的台座23具有向中央倾斜的斜面,台座中央设有沥青流出孔24。
再则,台座的倾斜面上设有耐火箱的支架25,耐火箱26就放在这个支架上,耐火箱内装有浸过沥青的炭电极27,同时,在耐火箱的底板上设有沥青流出孔27。
台车的两侧垂直地设有挡板28,挡板的下端埋在砂箱29的砂里,用以防止台车的驱动部分受到沥青燃烧火焰的烧烤。
浸过沥青的炭电极中的沥青在予热区和烧成区,从耐火箱底板上的沥青流出孔27流出,经过倾斜的台面,从沥青流出孔24流下去。
另一方面,在轨道21,21之间设有水沟槽30,该沟槽内注满了水,传送带31设在水中。从沥青流出孔24流下来的沥青被沟槽30中的水冷却后,由传送带31传送到系统外部。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时,由于传送带31浸没于水中,因此,由于沥青所生之气体溶解于水,使其呈酸性,引起腐蚀等这类炉内的恶劣条件将使驱动部分很快劣化乃至不能运转。
所以,为了进行连续操作,不得不频繁地对传送带31进行检修。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炉内不必设有机械式传送带装置而又能够容易地排出熔融态沥青的制造人造石墨电极用的隧道炉。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连续运转的人造石墨电极制造用的隧道炉。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经相当长时间也不必检修的制造人造石墨电极用的隧道炉。
图1是已有的人造石墨电极制造用隧道炉的横剖面局部简图,图2是本发明之隧道炉实施例的纵剖面简图,图3是表明本发明之隧道炉予热区实施例的横剖面图。
下面,参照图2和图3所示之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在本发明之人造石墨电极制造用隧道炉1中炉内敷设有轨道2,在炉内运行的台车3就载于此轨道上。
托盘5置于台车3的台座4上,在托盘5上放着浸过沥青的炭电极6,该炭电极6用耐火箱7罩起来。
托盘5上设有沥青流出孔8,在台座4上设有与该沥青流出孔8连通的沥青流出孔9。
在图3中,沥青流出孔8、9的数目和位置只表示了一个,并且位于台座的中央,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可以选定任意的数目和位置。
另外,在台座4的两侧端部,沿轨道2垂直地设有侧板10,侧板10的下端部沿轨道2插入在炉底形成的砂箱11的砂里,以保护台车的驱动部分。
再则,在耐火箱7的上部设有气体排出口12,而在炉1的上部已有气体排出口13,气体排出口13与吸气管14连接。
本发明的重要之点是在沥青流出孔9的下方设有凹状水道15,在水道15中通常有水流动。
水道15的长短虽然可以任意选定,但是,至少在和从浸过沥青的炭电极6中流出沥青比较显著的予热区相当的炉长范围内,有设置的必要。
另外,水道15最好设计成倾斜的,以便于水的流动。倾斜的形式,除图2所示V型外,也可以设计成单侧倾斜的形式。
这种凹状水道15,或者如图3所示的那样在炉底面挖沟而形成,或者用适当的金属材料加工制成。
再则,若将水道15引至沥青捕集槽16,如下所述,还可将去除了沥青后的水,通过泵17和水循环通路8再引入水道15。
另一方面,装载着浸过沥青的炭电极6的台车3由推进装置送入予热区加热后,从炭电极6上熔化出沥青,液态的沥青积留在托盘5中,一部分气化的沥青从耐火箱7上部的排气口12以及隧道炉1的排气口13,经吸气管14排出系统之外,引至排气处理装置(图中末画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碳株式会社,未经东海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30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