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9103442.0 | 申请日: | 198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42A | 公开(公告)日: | 1990-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善元;张志龙;吴玉庚;杨定超;倪蓉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1/02 | 分类号: | D02G1/02;D02G3/00;D01H13/28 |
代理公司: | 中国纺织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沈履君,李鸿儒 |
地址: | 上海市延安西***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 激光 加热 装置 | ||
1、一种利用化学纤维的热塑性,通过加拈、加热定型和退拈,将长丝加工成变形纱的多锭激光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激光束加热系统,包含激光器4、平面镜15、镜面反射器16、17、18、19,镜面反射器支座21,激光束光路调节装置22,和信号盘33。
2、权利要求1所说的多锭激光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激光束加热系统系有加热区10和冷却区11两部份,在加热区10由激光器4发射出激光束,经倾斜45度安置的平面镜15反射转向,通过镜面倾斜45度的镜面反射器19(另一激光束经过镜面反射器18的上方)水平射入加热区10,在加热区10另一端所装置的镜面反射器16、17的导向下,使激光束在加热区内水平方向来回反射多次,使通过加热区的丝束20在与激光束的相互作用下能充分吸收激光的幅射能量。
3、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多锭激光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束加热系统的镜面反射器装置有沿垂直方向(Y方向)上下移动,绕Z轴转动及绕Y轴作微动旋转的调节器装置22以调节激光束的光路不偏离加热区10;垂直方向的上下移动系旋松并紧螺母23、旋动螺杆24可带动反射器支座21而使固连于其上的镜面反射器16、17、18、19、在垂直方向作上下移动;绕Z轴的转动系松开底板28上弧形槽26内的螺钉,可使整个底座以支点27为中心绕Z轴转动;绕Y轴的微动调节系由一组差动螺旋机构螺杆30、31与拉簧25将镜面反射器的16、17、18、19与底板28相连接,螺杆31的下端头部扁平,嵌在底板28的长槽29中,旋转螺杆30,可调节底板28与反射器16、17、18、19的相对距离,根据螺杆30与螺杆31的螺距差,使镜面反射器16、17、18、19绕Y轴作微动旋转。
4、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长丝束在激光束的光斑直径范围内通过加热区10时由于导纱钩的定位导向,使各根丝束在激光束的光斑截面上根与根之间不发生重叠遮盖和控制在激光束幅射的水平方向各根丝束的位置。
5、权利要求3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长丝束在激光束的光斑直径范围内通过加热区10时由于导纱器的定位导向,使各根丝束在激光束的光斑截面上根与根之间不发生重叠遮盖和控制在激光束幅射的水平方向各根丝束的位置。
6、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前的信号盘33是一块沿圆周开有一个以上孔的圆盘,当圆盘绕园心轴旋转时,对激光束的光路间断地遮盖或开放。
7、权利要求3所说的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前的信号盘33是一块沿圆周开有一个以上孔的圆盘,当圆盘绕园心轴旋转时,对激光束的光路间断地遮盖或开放。
8、权利要求4所说的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前的信号盘33是一块沿圆周开有一个以上孔的圆盘,当圆盘绕园心轴旋转时,对激光束的光路间断地遮盖或开放。
9、权利要求5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前的信号盘33是一块沿圆周开有一个以上孔的圆盘,当圆盘绕园心轴旋转时,对激光束的光路间断地遮盖或开放。
10、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的底板28的基准面与加热区底座的基准面紧固联接,以保证激光器与底板同步动作。
11、权利要求3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的底板28的基准面与加热区底座的基准面紧固联接,以保证激光器与底板同步动作。
12、权利要求4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的底板28的基准面与加热区底座的基准面紧固联接,以保证激光器与底板同步动作。
13、权利要求6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的底板28的基准面与加热区底座的基准面紧固联接,以保证激光器与底板同步动作。
14、权利要求9所说的多锭变形纱机的激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器4的底板28的基准面与加热区底座的基准面紧固联接,以保证激光器与底板同步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纺织大学,未经中国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344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电子启辉器
- 下一篇:一种不锈钢管坯二次穿孔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