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难处理金矿中回收金、银无效
申请号: | 89103529.X | 申请日: | 198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11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龚乾;胡洁雪;舒代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3/04 | 分类号: | C22B3/04;//C22B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世谅 |
地址: | 北京市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从难 处理 金矿 回收 | ||
本发明是属于用湿法冶金方法回收贵金属,特别是属于从难处理金矿中用湿法冶金回收金银的技术。
目前从矿石中提取金越来越多地碰到难处理的复杂矿,特别是含铜、含锰等矿石,难以用氰化法处理它们。另外,氰化物是剧毒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氰化法的另一缺点是试剂贵。如使用高浓度,必会使成本提高。为此,国内外都在研究非氰化技术。对于含铜、含锰等硫化矿中金、银,用含铜的氨性硫代硫酸盐溶液浸取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因为反应速度快,金的提取率高,浸取所用的含硫含铜组份都可以从矿石中就地产生。这一方法是基于硫代硫酸根在碱性介质中能与金、银生成稳定的络合物。
在铜离子存在下反应为:
在氧存在下:
因为硫代硫酸盐毒性小,浸取液又可循环使用,所以不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硫代硫酸盐比氰化物便宜得多,所以可以用比较高的浓度浸取,从而缩短浸取时间。
这一方法早在1900年代就有人提出。后来,苏联、日本对这一过程进行过基础研究。发现铜离子对这一过程有加速作用。但是,这些研究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直到1978年加拿大Berezowsky(U、S、Pat、No.4,070,182)提出在60℃左右,在常压下,用硫代硫酸盐溶液处理氨浸硫化铜矿后的浸渣回收金、银之后,才使这一过程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他没有解决S2O2-3的不稳定性问题。B.J.Kerley在两份专利中(U.S.Pat.NoS.4,269,622和4,369,061)指出,为了使溶液中S2O2-3保持稳定,可以加0.1-2%SO2-3。他认为在碱性溶液中S2O3易发生歧化反应:
所以SO2-3存在可抑制S2O2-3的歧化反应。他同时指出,溶液pH最好保持在8,温度在50-60℃的范围。Kerley虽在实验室里取得很好的结果,但是按照他的实验结果,建立起来的工厂却不能正常操作。Perez等(U.S.Pat.NO.4,654,078)指出,这是由于溶液的pH低,浸取液中含有铁,使S2O2-3分解为S4O2-6。从而阻碍了贵金属的浸出。所以,他们将溶液pH提高到9-10.5,使铁氧化沉淀,以利于贵金属的浸出。
Kerley和Perez都强调了SO2-3对于稳定S2O2-3的重要作用,但是都没有提到亚硫酸盐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物质,它在浸取过程中会被氧化(如反应5所示)。为了维持一定SO2-3浓度,需要
不断补加亚硫酸盐。其结果是硫代硫酸盐的损失转化为亚硫酸盐的损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试剂消耗过高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35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